![]()
最近与孩子交流时,发现一个惊人秘密。原来在孩子们的眼中,手机不就应该是触摸操作的吗?还有其他操作方式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有趣评论。有个人因想出一种可更换电池的手机而沾沾自喜,结果评论区一堆人给他科普起了手机进化的历史。
仔细分析这种误解的根源,是大家所经历的时代并不一样。新生代孩子没有完整经历过通信工具变迁的历史,很多人并不知道手机是如何从“大哥大”一步步发展成今天的模样的。更不用说四十多年前,普通人是如何一步步靠书信、电报、座机、BP机等通讯工具来传递信息的。尽管他们从书本上看到过介绍,由于没有亲历,体验和感受并不深刻。由此也让我意识到,作为80后父母与孩子的很多分歧大概也源于阅历的差异。
在许多80后的记忆中,农村小孩爬树掏鸟蛋,下河摸鱼,骑驴撵狗等等,都是再平常不过的行为。只可惜那时候摄影技术没有普及,诸多调皮捣蛋的场景只能留在几代人的记忆中了。那些画面如今回想起来,非但没有任何尴尬,反倒充满了欢乐气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带着童趣、童真的田园牧歌式生活了。
![]()
那时 父母都忙于生计,哪有时间和精力管孩子?“散养”“放养”才是主流。有的父母会给孩子划几条“红线”:比如不能下河游泳、不能偷盗等等。只要不越线,随你怎么折腾。一旦越线则要进行“棍棒教育”。没人质疑这样的教育理念是否简单粗暴?因为全社会认同的是古训:棍棒底下出孝子。好在父母可用于监督的时间少之又少,多数孩子接受“棍棒教育”的机会并不多。不过一旦发生,必然痛彻心扉,印象深刻。所以记忆中下河洗澡的童年故事虽然开心,但常常都会以喜剧开头,以悲剧结尾。
![]()
然而当 “自由生长”的80后成为父母时,一切都变了。随着社会知识层次和认知水平的提升,各种领域都开始从粗放式发展转向专业化竞争。曾经不需要任何“资质”的父母也不好当了。从备孕、生育、育儿等等,一切都讲究科学专业。在“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共识下,在成功学的引领下,在“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呵护下,普通家庭都愿意为孩子倾其所有,不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和精力来抓学习。孩子们被推上了各条跑道,辗转于辅导班、培训班、兴趣班、才艺班……
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也从“干了什么调皮捣蛋的事儿”变成了“几岁前就学会了什么本领”。与学习无关的事都变得不重要,快乐与否也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眼前的快乐”和“未来的前途”哪个重要?答案似乎一目了然。孩子的快乐固然重要,但如果放任不管,孩子没有竞争力,未来混成了社会底层,这个代价任何负责任的父母都不愿意承受。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条起跑线被不断前移。从小学提到幼儿园,从幼儿园提到婴幼儿,甚至提到了胚胎期(胎教)……
![]()
然而人与人又是不同的。有的孩子不用推,有的孩子推不动。有的父母轻轻松松,孩子成了学霸;有的父母辅导班没少报,钱没少花,孩子成了学渣。有的父母用上一代父母的“棍棒教育”就能管用;有的父母尝试自我转变,学习心理学,尝试改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仍然没用。即便是熬白了头,操碎了心,孩子却离终点越来越远,生活充满着焦虑与不安。面对进退两难的困境,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回归到“放养”教育,又不免感慨: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既然成功者属于少数,多数人最终还是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当初费劲推孩子干吗?
其实陷入困境时,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童年的经历。那时的你是希望被父母盯着?还是放手不管?如今为人父母既要对孩子负责,也要给与孩子更多自由空间。甚至不妨改变记忆中严厉父母的形象,给孩子来个去掉不合理红线的“80后童年2.0改进版”生活。
![]()
至于孩子的未来是喜剧还是悲剧?我们无需悲观,也无需预测。因为对未来的预测都基于假设,而影响人生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多。况且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完美解决,也根本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只要我们把成功简单定义为有钱、有权、出人头地,只要我们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困境将会永远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