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第十七个“双11”,那种曾经全民狂欢的热烈气氛,似乎真的在悄悄褪色。商家不再拼命“赔钱赚吆喝”,消费者也不像过去那样兴奋地蹲守零点抢购。有人说是经济放缓、有人怪算法变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场变化更像是一场“心理疲劳”与“心理觉醒”的双向演化。
对商家来说,这种疲劳首先来自“长期高压的竞争焦虑”。过去十几年,“双11”的逻辑几乎就是“赢在数字”——销量、GMV、转化率,哪怕亏损也要冲上热榜。心理学上,这种模式被称为“外控动机主导”——行为由外界奖惩系统驱动,而非内在价值认同。商家不断透支成本、透支团队、透支品牌形象去迎合算法的“指挥棒”,在短期内或许能获得满足感,但长远看,却陷入了深层的“职业倦怠”。
![]()
当他们发现——再多的补贴、再狠的营销都换不来真正的品牌信任,只换来一波波价格敏感型用户的“迁徙”——那种失落其实很像“习得性无助”:努力不再等于结果,投入也不再带来安全感。于是,越来越多商家开始退一步思考:我到底在为谁卖?我还能不能做得慢一点、稳一点,让顾客因为认同而买单,而不是因为价格而凑单?
而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则是一种从“刺激型消费”向“价值型消费”的觉醒。
过去的“双11”,购物像是一种“群体性仪式”。人们在那一夜里点击、等待、下单,获得了短暂的兴奋感,这背后其实是典型的“多巴胺型消费”——即期待的快感远高于拥有的满足。可当这种仪式重复太多次、奖励落差过大,比如“先涨价后降价”“算满减算到头晕”,那种兴奋的阈值就会越来越高,失望也会越来越多。心理学称之为“奖励衰减效应”:当一件事带来的快感无法维持,它就不再让人上瘾,反而让人疲惫。
于是,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转向理性。他们不再只是“买便宜”,而是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它能否表达我是谁?”这种转变的本质,是个体从“外部符号认同”走向“内在价值认同”。过去,我们买品牌是为了被看见;如今,买品牌是为了让自己更自在。这是一种健康的自我整合。当消费变得更有选择、更有边界,人也变得更清醒。
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的角色也在经历心理上的转型——从“制造冲动”到“维护信任”。如果平台依然用算法挤压商家、用价格诱导消费者,短期或许能拉动数据,但长期一定削弱整个系统的安全感。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心理契约”,指人们在交易或合作中建立的隐性信任预期——当这种契约被反复破坏,人就会选择退出。消费者会“用脚投票”,商家也会减少投入。最终,平台的繁荣也会因为失去信任的土壤而坍塌。
其实,双11不必被否定,它代表了中国商业的一段集体记忆,也见证了消费心理的成长。只是,当狂欢的泡沫退去,留下的应当是更成熟的理性、更真诚的互动。真正长久的品牌关系,不靠满减和预售,而靠彼此信任的循环:商家提供真实的价值,消费者给予长期的支持,平台以公平的规则守护生态。这种“慢热”的增长,或许才是商家,平台和消费者更健康、更持久的连接。
你今年的“双11”,有没有发现自己也变得更平静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对这次“双11”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也别忘了点个赞、关注我,我们一起从心理的角度,看懂时代的情绪,也看懂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