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7日,美国国防部(即所谓“战争部”)部长赫格塞思组织军方高层和主要国防承包商召开重要会议,宣布对美国防务武器装备采购体系进行全面改革。11月10日,美国国防部官网正式公布了改革消息。
美军此次改革绝非局部修补或渐进调整,而是一次“精简采购规则、提高交付效率”的系统性重塑,将采购体系调整为“战时速度”。
这标志着美国自冷战结束后,覆盖最广、力度最大的国防采购体系改革拉开序幕。
![]()
11月7日,赫格塞思在华盛顿特区麦克奈尔堡国家战争学院发表讲话。
重组装备采购机构。
赫格塞思提出,“过去25年美国参与的所有战争均失败了”,采购体系低效是一个重要原因。他将当前国际形势类比为“二战爆发前”,强调采购体系必须全面转入“战时运转模式”。
为此,美国防部将大力推动武器采购,向实战化、扁平化决策模式转型,推动装备采购从“合规导向”到“效率优先”转变。
全力压缩列装时间。
此次改革的核心举措,是设立跨军种的“组合采购执行官”,统筹整个任务领域的采购全流程。
组合采购执行官任期4年,稳定的任期有助于强化决策连续性、问责有效性。同时引入“组合计分卡”绩效机制,以装备列装时间长短作为核心考核指标。
行政流程的变化,将分散在各军种的审批节点统一整合,打破既有壁垒、压缩流程链条、灵活调配资源,从而保障快速列装。
据估算,此举可削减约40%内部审查节点,将平均审批周期从22个月压缩至8个月,整体采购周期从数年压缩至1年内。
推动采购更加贴近实战。
此次改革不仅关注采购本身,更注重打通需求、资源、采购全流程,新设“需求与资源协调委员会”,推动装备研发采购更贴合实战需要。
赫格塞思认为,之前美军装备采购需求制度过于僵化死板,一旦确定便无法变化调整,导致与实战要求出入明显。因此,他强调改革的核心是要“让最懂战场的人作出决定”。
改革后,各军种武器项目需求,将由需求资源协调委员会根据实战需要进行统筹调整,确保最大程度贴近实战。
![]()
五角大楼。
简化装备采购流程。
赫格塞思在演讲中25次提及“速度”,直言“速度与数量将主宰未来战场”。副部长达菲也表示,采购决策优先级中速度成为首要考量,成本退居末位。
“85%解决方案”。
改革中提出“85%解决方案”,即不再追求武器装备入列时即达到十全十美,而是先保证能够使用,在此基础上“边建边用”补全能力。
俄乌冲突中无人机的大规模应用,凸显出传统冗长采购周期与当代战争中装备快速消耗之间的尖锐矛盾。
乌军大规模使用的TB-2低成本无人机,从采购到形成战力仅需6个月,而当前美军同类项目平均需3至5年。因此,赫格塞思认为,“85%的解决方案现在交付,比100%的方案几年后到位更有价值”。
成品优先,快速部署。
赫格塞思批评国防部“花数月写报告,却仅用数分钟签合同”,指出层层审查、反复评估已成为削弱战斗力的重大隐患。
改革将进一步缩短采购谈判周期,国防部将允许更多的企业免除《联邦采购法规》的繁琐程序,直接签订非标准化合同,预计将使无人机、电子战系统项目交付周期缩短40%。
同时,提出“商业优先原则”,优先采购成熟商业产品,特别是在软件、无人机、人工智能等领域,借助市场化技术降低创新成本、缩短研发周期,避免一切从零开始。
此外,还将为高效企业提供资金激励或优先采购权,设立“联合加速储备金”支持有潜力项目。
激活装备采购竞争。
当前,传统军工巨头通过政治游说、利益输送长期维持垄断地位,五大军工巨头占有美军三分之二采购订单,导致新企业难以进入市场,既造成隐性腐败浪费,又严重制约创新活力。
美军希望通过此次改革丰富供应来源、强化竞争机制,提升战时供应链韧性。
一方面,大力拓展供应渠道。
保障机制上,改革要求实施“双供应商”标准,即关键部件在技术未成熟时,必须确保有至少两家合格供应商。
这样不仅有助于平时通过竞争降低成本,战时快速扩大产能、升级装备,更能避免单一供应商垄断,减轻供应链脆弱性,防止“推倒重来”。
另一方面,积极扶持创新企业。
赫格塞思明确表示,美军将优先与“具备商业速度”的创新型企业合作,借助无人机、软件等领域企业的快速技术迭代优势,获取尖端技术、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打破军工巨头垄断地位,激发体系竞争活力,推动军品供给多元化。
![]()
SpaceX公司。
改革对外军售体系。
作为配套措施,美军将同步改革对外军售体系,简化采购流程、加速装备交付,增强集体防务能力。
赫格塞思在讲话中特别点名对外军售低效问题,称美方“从批准到交付常需8至10年”,严重损害美国与盟友的战略互信。
针对流程低效问题,将国防部负责武器出口的部门合并到负责采购的部门,并要求所有新武器装备在研发阶段就要考虑出口可行性,从根源上疏通出口堵点。
美国通过加快对外军售、扩大盟友装备规模,将更多国家纳入其武器体系,使各国军事自主权进一步与美国战略利益捆绑,未来更可能服务于美国的全球军事布局。
![]()
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
此次美军装备采购改革,标志着美国国防体系正在为“持续战争态势”进行制度性准备,本质上是大国竞争下的战略焦虑。若成功,可通过大规模列装弥补战场短板,倒逼国内军工产业升级。
但这场改革同时充满挑战,速度与质量的平衡、军工复合体的博弈、产能材料的制约、政治周期的影响,均考验着美军的战略定力与执行力,能否最终实现“破局”,仍有待时间检验……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