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财鲸眼」,做复杂市场的清醒者!
- . -
![]()
引言:
“ 博瑞医药近期动作频频,从拟赴港上市到终止A股定增,再到正式递交港股招股书,一系列操作背后,是公司在业务转型中面临的资金压力与发展挑战,其上半年1717.32万元的净利、18.3亿元的银行借款以及诸多争议点,都让这家药企的突围之路备受瞩目。”
本文为财鲸眼原创
作者:小鲸
编辑:小凡
微信公众号:caijingyan
![]()
图源:港交所披露易
近期,医药行业内 “减肥概念股” 博瑞医药的一系列动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9 月 27 日,公司公告拟赴港上市;10 月 16 日,宣布终止 2024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项目;10 月 30 日,便在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公司资本运作节奏紧凑,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其在业务转型过程中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以及面临的多重发展困境。
![]()
图源:博瑞医药招股书
定增戛然而止:22.36 元发行价 vs58 元市价,6 亿浮盈争议暂歇,396.4 倍市盈率仍悬顶
回溯博瑞医药此次终止的 A 股定增方案,其历程颇为曲折。2024 年 5 月 6 日,公司召开董事会及监事会会议审议通过相关议案,5 月 20 日获股东大会通过。原计划中,实控人袁建栋全额认购 5 亿元募资,发行价 22.36 元 / 股,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与偿还银行贷款。预案历经两次修订后,今年 8 月 8 日才收到上交所受理通知,如今突然终止,让袁建栋暂时避开了 “独揽低价定增” 的舆论争议。
![]()
图源:博瑞医药公告
要知道,22.36 元 / 股的发行价,与公司近期 58 元 / 股左右的市价差距显著 —— 若按原计划推进,袁建栋浮盈将超 6 亿元,这一情况此前已引发市场对利益输送的质疑。时间拉回定增预案初公布时,公司股价尚在 30 元 / 股附近,彼时发行价相对合理;但今年借 “减肥药概念” 东风,股价一度冲高至 122.59 元 / 股,即便当前回落,截至 11 月 3 日收盘,其滚动市盈率仍高达 396.4 倍,远超同期制药行业 20 倍的中位值,估值泡沫隐现。
公司股价的支撑,更多依赖创新药管线的未来预期,而非实际业绩。2023 年 10 月,董事长袁建栋在交流会上称,亲身试用公司在研 GLP-1/GIP 双靶点药物 BGM0504 注射液后减重 30 斤 —— 彼时该药物减重适应症仍处临床试验阶段,有效性未获科学验证。这番表述虽推动股价短期冲高,却因涉嫌误导投资者,最终让公司收到监管警示函,也暴露了其急于绑定创新药概念的心态。
从股权结构看,袁建栋与钟伟芳(母子)通过 “直接 + 间接” 持股,合计掌控公司 38.5% 股权,2020 年家族便以 104.1 亿元财富跻身《福布斯中国 400 富豪榜》。此次博瑞医药拟由华泰国际独家保荐赴港上市,冲击 “A+H” 两地布局,但定增暴露的利益分配问题、股价依赖概念炒作、过往信披违规遭警示等隐患,都让港股市场的认可度成谜。
财务账本透焦虑:负债 27.98 亿中 18.3 亿是银行借款,短期偿债缺口近 1 亿,5 年融资 12 亿分红仅 2.46 亿
今年以来,A 股医药企业赴港上市成趋势,恒瑞医药已实现 “A+H” 上市,长春高新、百利天恒等递交招股书,先为达生物、博瑞医药等减肥药企业也扎堆跟进。科伦药业更通过分拆子公司,将未盈利却凭技术壁垒市值反超母公司的科伦博泰生物推上港股。
在这股浪潮中,博瑞医药虽称赴港上市是为推进国际化、增强境外融资能力,但从财务数据看,补充流动资金、缓解资金压力才是核心诉求。自 2019 年上市以来,公司资产负债率从 7.6% 飙升至 2025 年 6 月末的 51.96%,负债总额达 27.98 亿元,其中 18.3 亿元为银行借款,占比超 65%—— 需承担利息成本的债务占比偏高,直接推高还款压力。
数据显示,公司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利息从 2022 年的 7486.2 万元增至 2024 年的 1.08 亿元,而 2024 年净利润仅 1.4 亿元,相当于大半利润被利息 “吞噬”。即便部分利息资本化,持续增长的费用化利息仍压缩了当期盈利空间。更严峻的是短期偿债能力: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 7.3 亿元,而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合计 8.3 亿元,存在近 1 亿元缺口。
事实上,博瑞医药上市至今已通过 IPO、定增、可转债累计融资 12.13 亿元,但累计分红仅 2.46 亿元,不足融资总额的 20.3%。如此迫切的融资需求,根源在于公司急于从原料药向创新药转型 —— 传统业务承压下,唯有押注创新药才能打开新增长空间,却也让资金链持续紧绷。
转型突围遇瓶颈:原料药业务承压押注 GLP-1 药物,研发投入半年增 144% 仍未变现,净利连降 3 年股权激励作废 93.3%
作为制药上游企业,博瑞医药长期为药企提供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及制剂服务。但近年受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政策影响,下游仿制药企业终端价格受压,压力向上传导至原料药领域,导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在此背景下,公司将资源向创新药倾斜,重点布局含 GLP-1 的多靶点药物。
公司核心在研药 BGM0504 注射液,是自主研发的 GLP-1/GIP 双靶点激动剂,目前 2 型糖尿病与减重适应症在国内处 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同时在美、印尼推进;口服剂型减重适应症 IND 申请已在国内递交,美国申请也获批准 —— 这款药物被寄予厚望,却尚未为公司带来任何收入。
与之相对的是持续高企的研发投入:2022-2024 年,研发费用从 2.07 亿元增至 2.97 亿元,占营收比重均超 20%;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进一步增至 3.48 亿元,同比增长 144%,占营收比重达 65%,其中创新药投入同比激增 604.93%。
高投入未换来高回报,公司业绩持续下滑。2025 年前三季度,营收 8.7 亿元同比降 10.5%,归母净利润 5032 万元同比降 71.6%;上半年表现更差,营收 5.37 亿元同比降 18.28%,归母净利润 1717.32 万元同比降 83.85%,创上市以来中报最大跌幅,且归母净利润已连续 3 年下降。
业绩低迷还直接冲击股权激励计划。2021 年,公司推出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向 84 名对象授予 200 万股,分 2021-2023 年三个归属期考核,目标为营收或净利润以 2020 年为基数分别增长≥30%、70%、120%。结果仅 2021 年达标,且 76 名激励对象主动放弃 55.98 万股;2022-2023 年未达标,对应股份全部作废,累计作废 186.6 万股,占初始授予量的 93.3%,计划于 2024 年 4 月基本终止。
股权激励 “夭折” 后,公司未推出新方案,高管持股长期空白 —— 高管收入仅依赖固定薪资与奖金,缺乏股权或期权激励,核心团队稳定性存疑。雪上加霜的是,为匹配创新药商业化与产能储备,公司近年持续加码基建,截至 2025 年 3 月末在建工程余额达 12 亿元,用于海外高端制剂、泰兴基地二期等项目,巨额投入与高研发支出、传统业务回款放缓叠加,让资金链面临多重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博瑞医药的困境并非个例。华海药业等 “原料药转创新药” 企业,均面临传统业务盈利收缩速度超创新药管线成长速度的问题 —— 目前这些企业的创新药均未商业化,研发投入全靠传统业务现金流支撑,转型 “空窗期” 的阵痛仍在持续。
(提醒:内容来自:港交所披露易、博瑞医药招股书、博瑞医药公告、公开新闻报道。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尾声:
“ 对于博瑞医药而言,赴港上市是其缓解资金压力、推进业务转型的重要举措,但前路挑战重重。未来,公司不仅要推动核心在研药物BGM0504尽快落地以打开收入空间,还需应对传统业务下滑、资金链安全等多重问题。在医药行业竞争加剧、政策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博瑞医药能否成功突围,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持续关注。”
![]()
关注「财鲸眼」,做复杂市场的清醒者!
声明:关于内容准确性的补充说明
内容核实承诺:「财鲸眼」致力于提供客观、准确的内容,但不排除因信息更新滞后、数据来源差异或理解偏差导致内容存在瑕疵。
读者反馈通道:若您发现文章中存在数据错误、事实性偏差或逻辑争议,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及时调整:
1、邮箱:caijingyan66@163.com 邮件中注明修改内容。
2、后台留言:请在文章底部点击“发私信”并提供具体指正内容。
3、加急联系!请加微信:caijingyan9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