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
近些日子,发了不少悼念老范的文章。
一位读者留言,谈自己阅读后的体会。
这位读者,在浙江宁波县级媒体工作。
对老范也非常崇敬,写了篇纪念文章。
文章写得颇有新意,于是,转载于下。
范敬宜先生走了15年,人们为什么对他还如此怀念?
南薰一闪之念2025年11月11日浙江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中国新闻史上有两个人物常常萦绕在心中。
一位是民国时期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夜里十一点开始写评论,为了抢时间,写好一段裁下来先付排,边写边排,一气呵成,纵论家国,风靡一时。真可谓倚马可待,人生意气,不过如此。
另一位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学生王慧敏刚读研究生,第一次面见导师就被问:“会背清人吴伟业的《圆圆曲》吗?” 王背了几句,卡了壳。范敬宜先生将剩余部分一口气背完,然后严肃地说:“新闻要有文化含量,记者要有人文情怀。要想当个好记者,文化底蕴非常重要。一个人文笔的高低,赖于文化的深浅厚薄。”
读到这句话,笔者深受震撼,新闻工作,功夫在采访之外,文化底蕴竟是如此重要!
![]()
“新闻无学”不知起于何时,流行多年。原因无非两个。
一是隔行如隔山。一些人对新闻学研究了解不够,因为只知皮毛,所以认为“无学”,本质是眼界狭窄,认知不足。
另一个是师承不够。对新闻前辈的人格、精神、作品,知之不多,没有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有的人从事新闻行业,要么借以糊口,要么求名逐利,根本没有尽到“耳目喉舌”“社会公器”的责任,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作为新闻记者的使命感。如此从业者,徒为外人看轻。
![]()
今天,单说范敬宜先生。
记者节前后,平时关注的两个新闻前辈开的公众号,有关范敬宜先生的讨论有来有往,很有看头。
11月3日,“青龙刀笔记”(李德民,曾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发文《范总教记者穿西装》,讲述范敬宜先生在人民日报时,请外交部礼宾司干部到报社教记者穿西装的事情。隔天又发了文《范总把他碗里的辣椒挑给我吃》,说的是范敬宜先生把碗里的五六块青辣椒挑到作者碗里的事情。
11月6日,“码字工匠老詹”(詹国枢,曾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转发此文后,意犹未尽,又写了一篇《老范到保定来看我》,叙述范敬宜先生专程到保定看望他的旧事。
老李老詹这几篇文章,说的都是小事。为什么先生走了15年,人们依旧对他念念不忘呢?
新闻传播是一项事业。事业是人做的,人是有良知的,也是有尊严的。教师节倡导尊师重教,医师节倡导对医生的尊重关爱。尊重和爱护,何尝不应是记者节的主题呢?
当年被派到保定挂职的老詹,曾有意向去到另一家报纸,得知此事,总编辑范敬宜专程到保定宾馆与他见面,两人甚至没有谈及此事,问题就化于无形。先生的尊重和信任,有伯乐相马之风,惜才爱才之意,着实让人从心里佩服。
![]()
据李德民回忆,当年,范敬宜总编曾推荐稿件,拟发表在人民日报头版小言论“今日谈”专栏,稿件被评论部主任老李(“青龙刀”)给毙掉了!主任竟敢毙总编推荐之稿?真是闻所未闻!先生的容人雅量,令人印象深刻。
王慧敏在回忆文章中,还说起另一件小事。一次范敬宜先生留在报社吃晚饭,没注意一楼窗口挂的提示牌,便问,在哪里打饭?连问几声,没人搭理。一个小年轻大吼一声:“看牌子!没长眼?”老范到了二楼食堂,并没有生气,只是悄悄说:“食堂的师傅真凶哟!” 摆手一笑,便埋头津津有味地吃起来。
“有才而性缓方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成为范敬宜先生的真实写照。
先生何许人?范敬宜,字羽诜,1931年生于江苏苏州,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第二十八世孙。
1951年大学毕业后怀着做“魏巍式”新闻工作者的梦想,从大上海奔赴东北,虽遇不公,下放农村,回辽宁日报后,写下著名的《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转载,用事实回答了当时一些人对三中全会精神的质疑。
后任《辽宁日报》副总编、文化部外文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1993年任《人民日报》总编辑,2002年出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
![]()
行文至此,忽又看到“码字工匠老詹”11月9日发的一篇《老范派我去抓鸡》,说的是1993年初,大连有名的国有企业大连机床厂,三总师——总经济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师,突然不辞而别的事。
范敬宜先生接到信息,从事关如何看待市场竞争,如何正确对待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高度,策划报道,派老詹飞赴大连采访。老詹以“大连小机斗大机”为总纲串联报道的创意,得到范敬宜先生首肯,隆重推出系列报道,成为经济日报当年颇具影响力的佳作。
不由想起,我们虽是县域媒体,也不敢懈怠。2018年三、四月间,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制裁中兴,一时群情激奋。忽然想起镇海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一直呼吁改变半导体“缺心(硬件系统)少魂(操作系统)”的现状,就请记者发一个短信给倪院士。
本来没报多大希望,没想到倪院士慨然应允,接受采访。记者立即买票,连夜飞赴北京,次日推出《锥“芯”之痛 为时未晚》,提出加大自主研发,回应当时热点。正是:小地方写出了大文章。
老詹从留言中看到这一信息,秒回:“太好了,你们做得对!”
![]()
就在这篇文章中,老詹透露,“再过两天,就是老范15周年忌日了。心里沉甸甸的,有种说不出的忧伤!”
一查,2010年11月13日,先生永诀毕生挚爱的新闻事业!
先生生前曾说:“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行文到此,借用青龙刀一句话,“写出来,您也抽空看看。”
先生,后学对您敬意如山,言辞粗疏,不及万一。
2025年11月11日凌晨0点25分
作者简介:张文波,49岁,新闻传播学硕士,从事新闻工作20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新闻中心编发中心主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