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山坳里的教育奇迹:宁武县高级中学校十年振兴之路
本刊记者 栗树林
![]()
十月的芦芽山层林尽染,汾河源头流水潺潺。10月15日,我们一行四人在忻州市教育局的推荐下,走进这座仅有十三万人口的晋西北小县,探寻宁武县高级中学校连续十一年教育质量攀升的秘密。谁能想到,这所如今在校生2600余人的县域名校,十年前曾深陷“招生百人、学生外流、教师出走”的恶性循环,全校仅有400余名学生,濒临困境。
从低谷到巅峰,从“留不住”到“引回来”,宁武中学用十一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教育蜕变,书写了“小县办大教育,山区办名教育”的生动实践。
![]()
绝境突围:政策托底破解发展困局
“2014年那会,学校真是难啊!私立学校抢生源、挖教师,咱们公立高中教学质量上不去,老百姓宁愿花大价钱送孩子去外地,也不愿留在本地念书。”在宁武中学新校区的办公室里,坚守校园39年的校长贾根福回忆起往事,语气里满是感慨。这位从普通教师一步步成长为校长的教育老兵,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兴衰沉浮。
宁武县曾是典型的“资源大县、人才穷县”,市场经济浪潮中,私立学校的兴起让本就基础薄弱的公立高中遭遇重创。2014年,学校仅招到100多名新生,教师队伍人心涣散,部分骨干教师流失到私立学校,形成了“学生外流—教师闲置—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
转机出现在2014年初,宁武县委、县政府果断提出“教育兴县”战略,将高中教育振兴列为全县重点工作。时任县委书记任宁虎四次深入学校调研,走进教室、宿舍、餐厅,与师生同吃同住,摸清制约发展的症结;时任县长王卓九次到校现场办公,在财政负增长的困境下仍坚持“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当场拍板解决100万元急需经费、教师笔记本电脑、晚自习通勤公交车等六大难题。
2014年9月,宁武中学正式推行“三免一助”政策:免学费、免人教版教材费、免住宿费,为农村建档立卡学生发放每年3500元生活补助,每学年为学生人均减负1800元。这一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逐渐打消了家长的顾虑。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县委出台人事制度改革方案,通过内退政策优化教师结构,持续补充新鲜血液;县政府每年拨付200万教科研经费、150万常规经费,设立最高500万元的高考奖励基金;与忻州一中达成共建协议,开启名校引领的发展之路。一系列组合拳,为宁武中学的绝境突围筑牢了根基。
为了把外流学生“请回来”,学校领导班子带头跑遍全县每一所初中,班主任逐门逐户上门动员。“我们向家长承诺,不仅让孩子免费上学,更要让他们享受到优质教育。”贾根福说,这份承诺背后,是全校教职工破釜沉舟的决心。
如今,宁武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守“越穷越要抓教育”的理念,持续加大教育投入,2016年至2023年累计投入28.3亿元用于教育发展,用真金白银为教育振兴保驾护航。县委书记赵亚峰多次深入宁武中学调研,强调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快建设教育强县,把优质生源留下来、培育好,持续打响宁武教育品牌。
管理革新:激活办学内生动力
走进宁武中学新校区,高标准绿化的校园整洁雅致,教学楼里“尚德博学、创新致远”的校训格外醒目,走廊两侧的名人名言、学生习作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很难想象,十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管人是关键,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事情就顺了。”贾根福的办公室里,没有繁杂的批示文件,这位看起来有些“闲”的校长,实则深谙管理之道。学校推行的“组阁制”管理模式,成为激活办学活力的关键:校长选聘年级主任并充分授权,副校长组阁班主任,班主任组阁各科教师,形成层层负责、人人尽责的管理链条。
“年级主任相当于这个年级的校长,我从不越级干涉。”贾根福说,只要年级主任邀请,他才会参加学情分析会、学生表彰会,其余时间都交给管理者自主决策。这种“信任式管理”让各级管理者放开手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学管理回归常规,却不乏创新之举。学校推行“年级组负责制”,聘用专职干事考核师生,建立“周练月考、学情分析、总结表彰”的闭环机制。自习课上,教师随时答疑解难;作业批改实行“精批细改”,确保每个错误都能及时纠正。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学校探索形成“一线四点”“四字四步”教学模式,让课堂效率显著提升。
![]()
教师队伍是教育振兴的核心。学校对教师提出“三个真实”要求:真情实感热爱教育,真才实学教书育人,真抓实干务求高效。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014年起,学校分批选派大批教师赴忻州一中跟岗学习一年,在名校门口租房子、雇厨子,让教师全身心投入研修;同时“请进来”名家名师,邀请原省教科所所长杨进发等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基本功大赛、优质课评选等活动锤炼教学本领。
“老孟有魄力,你有好想法、愿意做事,他就全力支持。”多位老教师口中的“老孟”,正是曾任宁武中学校长、现任县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的孟建青。在他的推动下,学校建立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绩效奖励向一线倾斜,解决教师后顾之忧,让“要我干”变成“我要干”。如今,宁武中学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专业配置日趋合理,团队凝聚力显著增强。
![]()
立德树人:让每个学生走向成功
“转化一个差生,远远比考上一个本科生更重要。”贾根福的这句话,早已成为宁武中学的育人共识。学校确立“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走向成功”的办学宗旨,不仅关注学生成绩提升,更重视人格塑造。
在宁武中学,“全方位立体式”学生管理体现在每个细节:县公安部门派出4名民警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消除安全隐患;每日由带班领导、班主任、政教干事组成值日组,实行全天候陪护式管理;《学生操行常规100条》和“四条红线”明确行为规范,考核结果即时公布、奖惩及时兑现。
学校从生活起居、饮食卫生到言行举止都有细致引导,温馨提示语遍布校园各个角落,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习惯。
![]()
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成长注入精神动力。“蚂蚁基金会”传递爱心,“芦芽文学社”抒发情怀,“汾原书画社”陶冶情操,各类社团活动、文体赛事、公益实践蓬勃开展。教学楼里的文化走廊、楼道间的名人警句、定期举办的文化节,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处空间都发挥育人功能。
“低进高出”是宁武中学的鲜明标签。2014年中考507分的杨乐,2018年以595分考入四川大学;张磊以569分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学校培养出的首批985高校学子。这样的逆袭故事,在宁武中学不断上演。
高考成绩的连年攀升,见证着育人成效:2014年二本达线仅1人,2017年突破百人大关,2023年二本B类以上达线338人,达线率43.1%,二本C类以上达线率75.98%,位居忻州市县区第一;2024年,442人达二本B类以上录取线,最高分595分。与此同时,学生人数从2014年的480人增至如今的2600余人,录取分数线从380分攀升至515分,实现了“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的良性循环。
文化铸魂:百年老校焕发新生
宁武中学的前身是1913年成立的山西省立第五中学,百年办学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文革停办、校区迁移、校名更迭等风雨历程,这所百年老校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重焕生机。
在宁武县教育局办公楼接待室墙壁上“办对的教育、办好的教育、办强的教育”的标语,彰显着当地发展教育的坚定信念。
2019年,宁武中学迁入可容纳2400人的新校区,成为全县最美丽的校园。电动大门、教学楼电子屏、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高标准绿化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宜人。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校风,“有爱心、有专长、有进取”的教风和“励志、勤学、卓越”的学风。
![]()
“学校发展,要教学抓实、管理抓细、文化抓活。”孟建青始终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如今的宁武中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体系:制度上,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精神上,以百年校史为根基,传承爱国爱校、求真务实的精神;物质上,让每一处设施都发挥教育功能,营造和谐向上的育人氛围。
面向未来,宁武中学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成立教师发展中心,确保一线教师每年外出培训两次;组建艺体服务中心,多途径培养人才;推行社会化后勤服务,让科室全力服务年级;打造兼具地方特色与时代元素的校园文化,创建“师生幸福的一流学校”。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如时任县长的王卓当年所言,宁武高中的春天虽来得稍晚,却格外绚烂。从政策托底到管理革新,从师资建设到文化铸魂,宁武中学用十年时间证明:县域高中只要坚守教育初心、找准发展路径、凝聚各方合力,就能在山坳里创造教育奇迹。
![]()
如今,这颗镶嵌在芦芽山麓的教育明珠,正以“九年名满忻州”的辉煌成就,朝着“打造一流高中”的目标奋勇前进,为县域教育振兴提供着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武经验”。
![]()
来源:《山西教育》(管理版)杂志『2025年第11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