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讲个故事。
1940年夏天,伦敦被炸得稀烂。
丘吉尔站在遭到轰炸的唐宁街10号里,对秘书说:"你看,这场战争最大的好处是,它让我们暂时不用去想帝国解体的事了。"
秘书大惊失色,首相您怎么能这么说?
丘吉尔吐了口烟圈:"因为事实就是这样。战争给了我们存在的理由。"
![]()
八十五年过去了,这句话在2025年的白厅依然适用。
(一)当战争成为最后的增长引擎
脱欧之后的英国,过得并不怎么样。这个曾经统治全球四分之一的"日不落帝国",如今连自家天花板都快守不住了。
数据很直白:2025年1月,英国核心通胀率飙升至3.7%,服务业通胀率更冲到5%。
财政大臣蕾切尔·里夫斯愁眉苦脸地承认:"数百万家庭仍在为维持生计而苦苦挣扎。"
![]()
英国央行咬着牙把2025年GDP增长预期砍到0.75%,连之前预测值的一半都不到。
要知道,这还是在连续降息三次之后的数据。
更扎心的是人口。每年超过90万人离开这个国家,比润去美国的印度程序员还多。
NHS(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快被压垮了,医生护士跑得比患者还快。
曾经引以为傲的金融城,在全球金融创新排行榜上被新加坡和深圳按在地上摩擦。
但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当国内经济像一辆刹车失灵的老爷车时,英国国家机器却在疯狂踩油门。
2025年《战略防御审查》公开宣称要为"高强度战争"做准备,军费开支直指GDP的2.5%——每年660亿英镑,约合870亿美元。
斯塔默首相在议会拍着胸脯保证:"这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持续性国防开支增长。"
国防部官员们笑得合不拢嘴:军费一次性增加110亿英镑,国防企业订单暴涨四分之一。
自1945年以来首次,英国工业战略把军工复合体描述为"增长引擎"。
你发现没有?当制造业空心化,金融服务业撑不起野心时,英国找到了新的GDP密码——炮弹。
贝宜陆上和武器系统公司(BAE)很懂这个道理。
![]()
2023年8月,他们大摇大摆地在乌克兰开了办事处,签协议要在当地修大炮、产零件。
2024年1月,又跟美军签了5000万美元的M777榴弹炮钛结构生产合同。
军火商的股票涨得比伦敦房价(虽然现在也在跌)还快。
一条清晰的产业链形成了:伦敦银行通过英国出口融资公司承保,把英镑变成子弹,再把子弹变成利润。
这哪是援助?这是投资,而且是最稳赚不赔的那种。
(二)危机?不,这是我们的操作系统
很多外人看不懂:英国这不是傻吗?一个岛国,隔着英吉利海峡看热闹不香吗?俄罗斯坦克又不会开到多佛港。
这就是不懂英国的"体质"了。
与法国、德国这种中央集权的"大陆型"国家不同,英国是个"网络型"国家。
它的权力分散在情报机构、白厅官僚、军事指挥部门、伦敦金融城、大学智库和王室之间。
这些机构像一张蜘蛛网,平时看起来松松垮垮,但危机一来,它们立刻绷紧,把动荡转化为养分。
这是大英帝国的祖传手艺。
丢了北美十三州?没关系,东印度公司马上把印度变成了"皇冠上的明珠"。
殖民地独立浪潮?没事,伦敦金融城摇身一变成了全球离岸金融中心,把前殖民地的寡头们养得肥肥胖胖。
英镑体系崩溃?不怕,英美特殊关系马上续命,美元霸权里掺点英联邦的"香料"。
脱欧更是神来之笔。当欧洲大陆国家还在讨论"我们该怎么办"时,英国已经把俄罗斯变成了新的"欧洲项目"。
从2022年起,英国实际上进入了"战时状态"——不是全国总动员那种,而是精英阶层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张网最精妙的地方在于:它能把衰落本身变成筹码。
你想啊,一个GDP掉到全球第六、军队规模不如土耳其、航母漏水、潜艇趴窝的国家,按理说该老老实实当二线选手。
但英国偏偏把"虚弱"玩成了"不可替代性"。
因为它够"弱",所以必须更激进;
因为它够"危险",所以欧洲大陆怕它乱来;
因为它够"灵活",所以能钻任何国际体系的空子。
就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
英国深谙此道——造危机要趁早。
(三)乌克兰:完美的"海外项目"
现在轮到乌克兰登场了。
在英国精英眼里,这不是一场悲剧,而是一个天赐良机。
为什么说完美?
首先,地理位置绝佳。乌克兰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黑海出海口、肥沃黑土地、苏联遗产的工业基础,以及——最重要的是——与俄罗斯有血海深仇。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一个可以持续输入资金、武器、顾问,却不用担心对方倒戈的"安全投资标的"。
其次,战争规模可控。既不大到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至少目前还没),也不小到没人关注。正好卡在"可以天天上头条"的甜点区。
于是英国下手了。
它第一个提供"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第一个批准打击俄罗斯本土,第一个把特种部队派进去。
![]()
英美在2024年9月疯狂暗示"已批准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这出双簧唱得比百老汇还专业。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英国已向乌克兰提供127亿英镑资助,其中76亿是军事援助。2025年3月,英国又与乌克兰签了22.6亿英镑的贷款协议。
钱哪来的?别问,问就是"支持民主"。
但英国可不是来做慈善的。2023年起,英国特种空勤团(SAS)就潜入乌克兰,手把手教乌军怎么校准"风暴阴影"的导航系统。
2024年5月,美军将领公开证实英国特种部队在乌活动。这些"幽灵战士"不仅教打仗,还帮乌军追踪俄军火炮,培训泽连斯基的安保团队。
更绝的是情报战。英国政府通信总部(GCHQ)和国家网络安全中心(NCSC)开足马力,卫星侦察、电子拦截、网络攻击全套上阵。
皇家空军的RC-135W电子侦察机天天在黑海上空晃悠,把俄军动态摸得一清二楚。
第77旅搞信息战和心理战,专门负责"塑造叙事",说白了就是舆论操控。
这些行动有个共同点:伦敦从未正式承认。英国特种空勤团的存在是"公开的秘密",破坏俄罗斯铁路的"蜘蛛网行动"是"媒体报道"。
这套"既要干又要装"的把戏,是不是很像当年在缅甸、在亚丁湾的操作?
乌克兰正在被纳入一个英国主导的军事-金融生态系统。不是作为平等伙伴,而是作为"附属国"。
英国企业通过安全协议进入乌克兰的私有化计划和关键基础设施,顾问、合同、常驻军事代表团——
这剧本英国人太熟了,当年管理印度、埃及、南非,不都是这么玩的吗?
(四)"离岸平衡"的终极演绎
说到剧本,就得聊聊英国的"大陆政策"。
这个岛国的生存哲学,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欧洲大陆不能出现一个能统一全欧的强权。
拿破仑太强?联合普鲁士、奥地利、俄国干他。
德意志帝国崛起?拉着法国、俄国搞三国协约。
希特勒要统一欧洲?求美国、联苏联。
苏联要输出革命?搞北约、推马歇尔计划。
但英国从不当主角。它永远是那个躲在幕后、递刀子、喊加油、最后出来摘桃子的"离岸平衡手"。
现在轮到俄罗斯了。
如果普京拿下乌克兰,整合白俄罗斯,再把手伸进摩尔多瓦、格鲁吉亚,一个"大俄罗斯"呼之欲出。
这对欧洲是梦魇,对英国却是天赐良机——又一个可以"平衡"的对象出现了。
于是我们看到,英国在北欧-波罗的海打造"新北部地带"。
2024年投资3.5亿英镑保护波罗的海海底电缆,跟挪威启动联合防御计划。
通过"联合远征军"(JEF)和DIANA(国防与创新加速器)这类框架,英国正在构建一个"军事欧洲"——定调的不是布鲁塞尔,是伦敦。
聪明吧?既不用承担欧盟的义务,又能享受领导欧洲的快感。
![]()
斯塔默在2025年3月的伦敦峰会上提出"支持乌克兰四个步骤":持续军援、经济压力、增强防御、建立"自愿联盟"维护和平。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武器要送、制裁要搞、军队要练、体系要建,但最重要的是——英国要当这个联盟的"盟主"。
马克龙想调解?没门。
朔尔茨想谈判?靠边站。
英国要的是战争,是持续的、可控的、能输出影响力的战争。
(五)为何和平是英国的毒药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2025年初特朗普的和平言论让伦敦大惊失色。
当时特朗普暗示"领土妥协",说要"50天内搞定和平协议",否则就加关税。
英国政府立刻跳脚,甩出218亿英镑新援助、更多"风暴阴影"、扩大防空合作,紧急在欧洲搞串联。
![]()
几周后,特朗普态度180度大转弯,从"和平使者"变回"战争贩子",又开始威胁恢复核试验。
谁劝的?你猜。
对英国精英而言,和平不是福音,是毒药。
历史告诉他们,外部战争是稳定内部等级的灵丹妙药。
克里米亚战争让维多利亚时代的中产阶级闭嘴,布尔战争凝聚了帝国共识,马岛战争挽救了撒切尔的政治生命,伊拉克战争让布莱尔找到了"后现代大国"的感觉。
现在的英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这剂药。
工党政府面临财政黑洞、苏格兰独立阴魂不散、北爱尔兰边界问题随时爆炸、民调支持率像过山车。
国内矛盾怎么解?简单,制造一个更大的外部矛盾。
只要战争继续,政府就可以高呼"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反对派就得闭嘴,军费开支就能堂而皇之地挤占福利预算,情报机构权力可以无限扩张,伦敦金融城能继续洗战争财。
这不就是"战争经济学"吗?
(六)"日不落"的黄昏与战争的红利
但这套玩法有个致命问题:它建立在"可控的衰落"之上。
英国精英们心知肚明,他们的国家已经不是那个能单挑全世界的帝国了。
![]()
2025年的英国,GDP被印度反超,海军主力舰不如日本,空军飞机趴窝率超过30%,陆军规模缩水到7万多人。
真要跟俄罗斯单挑?一个星期就得求和。
所以它必须"聪明地"利用战争。
不是亲自下场,而是"赋能"——我提供武器、情报、训练、资金,你提供人命。
就像一个好的风投,英国要的是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战略回报。
这解释了为什么英国在俄乌战争中扮演"激进分子"的角色。
它要的是战争持续,但不过分升级;要的是俄罗斯被削弱,但别真的崩溃;要的是欧洲团结,但必须在英国领导下。
这种走钢丝的艺术,英国人玩了五百年。
从伊丽莎白一世联合荷兰打西班牙,到丘吉尔拉美国打希特勒,再到撒切尔拉G7搞垮苏联,套路都一样:
用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
但现在有个变数:美国。
特朗普2.0时代的不确定性,让英国坐立不安。
如果美国真的甩手不管,英国能独自支撑乌克兰吗?显然不能。
所以伦敦必须在美国犹豫时更加激进,用自身的"坚定"来绑架华盛顿的决策。
2025年3月,美国暂停对乌军援,英国立刻跳出来表示"继续支持"。
这不是勇敢,是精明——它要把自己塑造成"西方价值观的最后堡垒",逼美国不好意思撤退。
(七)历史的回声与未来的迷雾
让我们回到历史。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英国联合法国、奥斯曼帝国,把沙俄揍得鼻青脸肿。
当时英国的理由是"保护欧洲均势",真实目的是防止俄国控制巴尔干,威胁通往印度的航道。
战争打了三年,俄国死了50万人,英国死了2万多人。
但英国赢了国际声望,巩固了"欧洲仲裁者"的地位。
1904年日俄战争,英国在幕后支持日本。
日本海军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英国一分钱没花,就废掉了俄国在远东的威胁。
![]()
冷战时期,丘吉尔一声"铁幕演说",把整个欧洲绑上了英国的反苏战车。
英国自己实力不济,就把美国推上前台,自己当"副班长",照样风光无限。
看到模式了吗?
英国从不打单边战争,它总是结盟、总是借力、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总是在胜利后摘果子。
乌克兰战争不过是这个模式的3.0版本。
英国陆军总规模连俄罗斯的一个集团军都不如,但它通过"联合训练行动"(Operation Interflex)培训了6万乌克兰士兵;
它没法像美国那样砸钱,但它提供"风暴阴影"这种"改变游戏规则"的精准武器;
它不敢公开派兵,但它通过SAS、GCHQ、第77旅编织了一张看不见的网。
这张网,就是英国影响力的秘密。
(八)代价与终局
但任何游戏都有代价。
英国民众正为此买单。2025年,英国最贫困的10%家庭生活水平比疫情前下降10%。
政府一边喊着"支持乌克兰",一边削减冬季取暖补贴。国防部拿百亿英镑买武器,NHS却连护士工资都发不齐。
通胀像野草一样疯长,工资涨幅被吃得干干净净。
更讽刺的是,英国引以为傲的"国际声誉"正在褪色。
2024年9月,乌克兰官员还在抱怨"英国新政府没有对俄采取更强硬措施"。
英国特种空勤团在乌克兰的存在被广泛报道,但英国政府死不承认,这种"做了不认"的作风让盟友也心生疑虑。
而战争的终点遥遥无期。
俄罗斯不是伊拉克,不是阿富汗,它是一个拥有核武器、资源自给、民意动员能力超强的国家。
英国把宝押在"战争拖垮俄罗斯"上,但历史证明,俄罗斯越打越狠,越打越团结。
2025年的英国,就像一个迟暮的剑客,发现昔日的剑法不再灵光。它依然敏捷、依然狡猾、依然能在关键时刻刺出致命一剑,但内力已空,脚步虚浮。
乌克兰战争给了它一个舞台,让它能再次展示精湛的剑术,但当大幕落下,观众散去,它还是要面对空荡荡的剧场和衰老的身躯。
所以,当英国首相斯塔默说"我们会坚持到乌克兰胜利"时,他不是在表达正义,而是在朗诵生存宣言。
对英国而言,乌克兰战争不是选择,是必需;不是负担,是资产;不是外交的失败,而是体制的胜利。
只要那台由军工复合体、情报网络和金融城构成的机器还在运转,英国就不会真心追求和平。
它会管控战争、延长战争、从战争中榨取最后一滴战略红利。
而这台机器停止运转的那一天,战争才会结束。
但那一天,也可能是英国作为"大国"叙事终结的开始。
毕竟,靠战争续命的帝国,终将被战争反噬。
历史从不缺这样的例子,只是英国总觉得自己会是例外。
可惜,例外之所以是例外,正因为它罕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