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陈白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特别提到了要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培育科学精神,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等方面,旨在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推动育人方式变革。
从全球视野来看,《意见》的出台,是对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和未来产业变革的现实回应。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它不再是单一学科的线性突破,而是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系统性创新。未来的产业,无论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还是深空探索,其竞争的焦点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实现,转向了原创性思想、底层逻辑的突破以及科技伦理的构建。
产业层面的变化,也进而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再满足于灌输既定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转向培育一种能力,即《意见》所强调的“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通识性的科学素养,它使学生在面对未知挑战时,能够自发地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质疑和创造。这其实同样也是《意见》强调“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的必要性所在。
如果科技教育脱离了人文的滋养,就容易窄化为“技术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技能培训。科技与人文的协同,正是要防止教育在“技术”与“价值”之间的割裂,确保我们的下一代既能“望向星空”,也能“脚踏实地”,理解科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全部意义。
从长期来看,未来的产业需求目前依然是模糊和动态的,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就是它需要的是能够定义问题,并为解决该问题而主动整合资源的人才。《意见》强调“动手实践”,其核心价值不在于学生最终做出的“作品”有多完美,而在于他们是否经历了从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到面对失败和迭代优化完整的探究过程。未来产业最稀缺的,正是这种面对高度不确定性时,依然能够坚守科学流程、韧性前行的能力。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平衡“知识传授”与“精神培育”的努力。科技教育绝非冰冷的知识条目,它必须是有温度的、能激发使命感的。要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史上的曲折、科学家的坚守与牺牲,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对科学的敬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引导他们思考科技的伦理边界和社会价值。
这也意味着我们对于科技教育的理解应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与“精神”层面。长久以来,关于科技教育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性命题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那就是“李约瑟难题”,即“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事实上,“李约瑟之问”的核心并非指向技术的缺失,而是指向一种能够持续孕育现代科学的文化土壤和思维范式。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寄望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冲刺”或产业界的“反哺”,而必须回归教育这一根本起点上。
中小学加强科技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十数年的基础教育,真正构建起一种鼓励好奇、宽容失败、尊重实证、协同创新的文化生态。这既是中国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参与全球竞速的根本保障,同样也是培育未来科学家的摇篮,更是一个文明在面对科技革命带来的不确定性挑战时所能做出的最长期也最牢固的准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