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 本报评论员 张守营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就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在吹风会上指出“我们不缺新技术,不缺新产品,缺的是政府和相关龙头企业提供的舞台”,道破了当前创新生态的关键症结。这就像拥有一批身怀绝技的演员,却缺少让他们施展才华的剧场。而《实施意见》,正是要打开剧场大门,让创新大戏真正鸣锣开场。
为何需要政府和企业来搭建这个舞台?因为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死亡之谷”。许多创意在图纸上光彩夺目,在实践中却步履维艰。不是技术不够先进,而是缺少真实的应用环境来验证、打磨、提升。自动驾驶汽车不能永远在封闭场地转圈,智慧医疗设备需要真实的医院场景来检验。政府和龙头企业掌握着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生态等丰富场景资源,这些正是新技术最好的“试水池”。
这份文件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展现的开放姿态。李春临特别提到要“开放一些法律法规尚未有明确规定的场景资源”。这句话分量很重。它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等法律条文完全健全再行动的思维,转而采取更加灵活包容的监管策略。新技术往往跑在立法前面,如果非要等所有规则都完善才允许尝试,很多创新可能早已错过黄金发展期。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足够的探索空间。
场景开放的本质是降低创新门槛。当一家初创企业能够进入市政设施测试其物联网技术,当一个小团队可以在公立医院试点其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创新的成本将大幅降低,成功的概率将显著提升。这不仅仅是给企业机会,更是给整个社会创造价值。每一个成功落地的新场景,都可能催生一个新产业,解决一批就业,提升一片区域的民生福祉。上海张江人工智能岛、杭州城市大脑,这些成功案例已经证明,场景开放能够形成创新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当然,开放不等于无序。李春临强调“在确保安全基础上允许各类企业参与”,这至关重要。新场景建设涉及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必须守住安全底线。就像开放自家院子给邻居散步,前提是要确保围栏牢固,没有安全隐患。如何在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取得平衡,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需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设置红线,明确边界,让创新在轨道内安全奔跑。
这场变革还将重塑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从过去的审批者、管理者,转变为场景的提供者、创新的合伙人。这种角色转变意味深长。它要求政府官员不仅要懂管理,还要懂产业;不仅要会防范风险,还要能识别机会。同时,文件鼓励龙头企业开放场景,这需要企业超越短期利益,着眼长远生态建设。当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供应链、开放市场、开放数据,整个创新生态才会真正活起来。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场景培育关乎国家竞争力。全球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期,各国都在争夺创新主导权。我们的优势在于庞大的市场规模、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强大的政府动员能力。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场景优势,就能为本土创新提供最肥沃的土壤。让新技术在中国率先应用、快速迭代、成熟落地,我们就能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
舞台已经铺开,好戏即将上演。《实施意见》释放的不仅是政策信号,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从技术驱动转向场景牵引,从封闭测试转向开放创新。接下来要看各级政府如何细化落实,龙头企业如何积极响应,创新企业如何把握机遇。当政府的场景资源与市场的创新活力充分结合,我们或许会惊喜地发现,那些曾经看似遥远的前沿科技,很快就能走进寻常百姓家,改变你我的生活。而这,正是创新最动人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