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王月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原三级调研员张彪的办公室,有一摞厚厚的工作日志,里面记录了他处理过的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案件,以及调解过程、谈话方式、解决方案等。如今,同事们时常拿着这套“教科书”找到张彪请教——退休后,张彪依旧以阜新市司法局人民调解员的身份坚守在化解矛盾一线,践行他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
“京沈客专工程回填受阻,得赶紧去做群众工作!”2018年4月,国家重点项目京沈客专施工进入关键阶段,却因施工设备运输占用乡村道路,引发部分群众阻工。当时工程已近尾声,若不能按时回填,不仅会影响通车,还将造成巨大损失。县委、县政府紧急成立联合工作组,指定张彪带队解决问题。接到任务的张彪没有半分犹豫,立刻赶赴现场。
刚到村里,张彪就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坐在村民中间认真听取诉求。3天时间里,他逐条记录村民反映的问题,梳理出13条合理诉求。为了赶进度,他带着工作组挨家挨户沟通,逐个问题解决。短短一周,原本剑拔弩张的局面得到缓和,矛盾得以化解,京沈客专按时通车,而张彪的眼里却布满了血丝。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这些年,张彪的手机始终保持24小时开机。不管是深夜还是节假日,只要群众有需求,他总能第一时间回应。为了更好服务百姓,他首创村、乡、片、县“四级联调”机制,在全局第一个亮出“共产党员先锋岗”,还建立了全县首个个人调解工作室。2009年,他向社会公开自己的手机号码,这个号码成了群众咨询法律问题的“彪哥热线”。
2012年,东梁镇田家村村民陈某找到张彪。当时陈某在煤矿打工时不幸造成高位截瘫,矿方赔偿35万元,除去治疗费后,剩下的15万元被前妻卷走。看着陈某绝望的眼神,张彪暗下决心要帮他讨回公道。他一次次找到陈某的前妻,从法律规定讲到人情道义,反复劝说教育,最终让对方主动归还了15万元。了解到陈某生活窘迫,张彪又主动联系县残联为他送来新轮椅,发动爱心团队为他捐款,开展扶贫慰问……这种帮助,一坚持就是十几年。
有人曾问张彪:为啥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干,偏要扎根基层啃“硬骨头”?他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帮他们解决难题,让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我心里才踏实。”
为了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2012年,张彪走进阜新广播电台直播间,主播《彪哥说案例》,后来还参与拍摄法律援助公益广告。2015年,“彪哥”成为全国首例公益性法律服务商标。
投身司法事业39年来,张彪累计处理重大疑难信访案件、突发案(事)件300余件,处理人员伤亡善后案件100余件,接待当事人3万余人次,为群众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上亿元。退休后,他又带着“彪哥律师团”妥善处理了多件疑难复杂案件。
如今,“张彪调解工作法”已被列入市委党校、县委党校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授课内容,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推广。而张彪职业生涯中获得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60余项荣誉,更见证着他一直践行的承诺:坚守司法为民初心,勇担公平正义使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