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志愿者始终用热情洋溢的微笑和饱满的活力带动观众席氛围;在横琴国际网球中心,志愿者化身快速把场地变干的“魔术师”;在机场、车站、酒店等场所,志愿者提供游览指引、便民咨询、城市宣传等服务…… 在十五运会期间,粤港澳三个赛区有近5万名志愿者提供服务。其中,香港赛区派出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志愿者团队,人数超过1.6万人。澳门赛区已有3500名志愿者投入服务,协助接待、指引、咨询等多个环节。 十五运会志愿者,有一个可爱的昵称——“小海豚”。 赛场内外,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小海豚”,在赛会服务、接待服务、医疗保障、文化活动、技术支持和城市运行六大领域开展工作,以细致服务展现志愿者的担当,用热情奉献共绘大湾区同心圆。 开幕式上,粤港澳2950名志愿者在现场提供咨询引导、现场礼仪、抵离迎送等19项服务,用细致与热忱织就了一张温暖而高效的志愿服务网络,共同传递东道主广州的城市温度,擦亮广州“志愿之城”的城市名片。 不仅是开幕式,所有岗位的志愿者都在努力发光,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者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和专业高效的服务水平,赢得了各代表团成员、媒体记者、游客的一致好评。 “刚到酒店就感受到志愿者的热情接待,住宿、餐饮安排得十分周到,细节里满是侨乡温度。”广东省花样游泳队运动员张琬怡说,此前多次来江门参赛,此次抵达更有“回家的感觉”。到澳门赛区参加比赛的香港队乒乓球运动员黄镇廷和搭档杜凯琹说,从志愿者的热情服务中感受到了大家的支持,感到非常惊喜。 志愿服务,既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张温暖名片。 作为开幕式新闻广电宣传团队的专项志愿者,来自暨南大学的罗婧旖不仅要做好幕后的媒体保障工作,其自身也是“百名志愿者影像故事共创计划”的参与者。该计划发动100名志愿者通过Vlog的形式,以志愿者个人的视角、语言、情感,记录动人的志愿服务故事,并将在赛后汇编成影像,形成“全运志愿记忆档案”,展示广州志愿者群像。 “我们充分结合广州特色,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志愿服务先进经验,打造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赛会志愿者培训‘广州模式’。”广州市团校党委书记、广州赛区执委会志愿者部培训督导处处长杨成说。 香港赛区统筹办公室总项目经理林文明介绍说,香港从报名的3万多人中,最终遴选出1.6万名入围者。“我们志愿者作为香港市民的代表,服务运动员和观众时一定做好待客之道。我们的安排都做得很细致,希望大家此行之后有机会再来香港参观。” “志愿者很热情,大家都感到非常光荣。”十五运会澳门赛区筹备办公室主任潘永权介绍说,2022年澳门赛区志愿者招募工作一经启动就有数千人报名,其中包括内地其他省份的体育爱好者。他认为,全运会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契机,让大家在国家盛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