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江苏张家港凤凰山发生火灾。大火剥离了建筑外立面,内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晰暴露在外。
之前网络上一度传为是该地永庆寺失火,后澄清为文昌阁。
![]()
官方已经发布了通报,文昌阁委托邻近的永庆寺管理,火灾由游客焚香不慎引起,无人员伤亡,也未波及周边林区。不过通报中有段话引起我的注意:
相关史料记载,始建于梁武帝时期的“永庆寺”历经多次兴废。1993年当地新建一寺庙时,考虑到历史上“永庆寺”的知名度,遂亦定名为永庆寺。寺庙内所有建筑系现代新建,无古代遗构,与相传“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庆寺”无关联。
应当认可张家港的通报实事求是,直言不讳永庆寺是新建的。不过这句话,也几乎等于撕开了国内古寺文化的一层遮羞布。
![]()
事实上,中国古代寺庙的兴废周期极短。战乱、火灾、废佛运动频繁发生,唐宋以后尤为明显。所谓古寺,多数只是古代名称的延续。
张家港凤凰山的永庆寺便是典型例子。史籍中确有永庆寺,但位于建康。《南史·梁纪》与《建康实录》皆载,梁武帝时期大兴佛法,于都城中建立永庆寺,为当时著名寺院之一。南朝灭亡后,该寺逐渐荒废。
而张家港的永庆寺,始建于1993年地方开发时期。为了恢复凤凰山景区的文化气息,当地以永庆寺旧名为模板重新命名。寺庙为现代建筑,材料与布局完全符合九十年代工程标准,既无古代遗构,也无文物可考。
从历史意义上看,这甚至不是一座被修复的古寺,而只是一座被命名的古寺。这就像在县城里开一家百年老字号酒楼,老板说我们传承自清光绪年间的秘方,但锅灶和厨师都是上个月刚到的。
这就是当今诸多古寺的实质。永庆寺没烧掉文物,却烧掉了一个幻觉——那种把现代水泥寺庙包装成千年古刹的幻觉。
永庆寺的情况并非孤例。过去几十年,中国各地命名古寺现象显著。贵州遵义的普安寺、湖北荆州的玉泉寺、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南京定山寺,名字在史书中都有记载,但今日所见建筑大多是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重建成果。包括山西五台山若干寺庙,也有多处是在清代或近代修复或重建,局部寺庙如今的建筑多为清代或更近时期重建,学术与介绍资料对此有统计性表述。
根据国家宗教事务局和佛教协会统计,中国依法登记的佛教寺院约有3.3万座。若加上未登记的小型宗教活动场所,总数或超过10万处。其中真正保留原始建筑形制、可确认为唐宋及更早遗存的,不到200座。换句话说,99%以上的古寺实际上是现代仿古建筑,只是延续了寺名。
![]()
为什么要造这么多仿古建筑呢?只能说是市场决定。
传统寺庙在中国社会中的功能复杂。它既是宗教场所,也是教育机构和社会救济体系的一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代寺庙重建后,这些功能几乎完全转向旅游。凤凰山的永庆寺与文昌阁正是一种典型的景区搭配:前者提供仪式体验与香火消费,后者提供登高与观景。两者共同形成文化景观的经济单元,成为旅游门票和地方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这种模式在各地广泛存在,在这样的体系中,寺庙名称的重要性远大于建筑本身的宗教意义。我有个朋友特别痴迷于这些古寺古建,每到一处必定拜访。我说这些都是新的,他往往嗤之以鼻。可是事实就是如此,重建所谓古寺,其实是在重建一个可售卖的文化形象。寺名成为一种文化资产,被用来承载地方形象和旅游功能。复建古寺的核心逻辑,不再是宗教延续,而是文化营销。
说得再大一点,永庆寺只是一个切口。类似的古迹重塑早已扩展到更广的领域。各种古镇、古街、古城,几乎在全国各地同时出现。许多城市的“古城墙”“古街巷”是近二十年内按照旅游规划重建的。这些建筑外观仿古,但内部结构完全现代化,承载的也不再是历史生活,而是商业运营。
本来这也没有什么,并不是说这些建筑、街道、景点不能被修复、重建。但前提应该是诚实,诚实地告知公众:这是借名,还是复建,还是遗存;这是文化再现,还是历史原貌。
否则的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仿古建筑,也是一场对历史记忆的稀释,甚至是对过去的误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