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白洋淀畔的生态画卷到渤海之滨的港口潮涌,雄安新区与沧州市,这两座地缘相近、使命相连的城市,正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姿态,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不是简单的地理毗邻,而是产业同链、交通同网、生态同源的深度绑定,让双城协同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产业协同:从“承接外溢”到“双向赋能”的共生棋局
产业是双城联动的核心纽带,雄安的创新势能与沧州的产业根基,正在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早在2018年,肃宁县便精准把握雄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契机,打造雄安新区产业·肃宁协同园区,如今这里已开工项目26个,总投资超90亿元,河北立亚包装等企业试生产即预计年产值6亿余元,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 。
这并非单一的“承接”,而是双向的“共赢”——雄安输出先进技术与发展理念,沧州则提供成熟的产业载体与产能支撑。
任丘市聚焦京津冀清洁能源服务保障基地建设,承接雄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推动氢能、绿色航煤等新兴产业落地;沧东雄安新区新材料管道园实现企业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献县的来福照明、天安纺织等项目,通过对接雄安不断壮大主导产业 。
更有自贸试验区雄安片区联动创新区的落地,让两地政策红利互通、产业链条互嵌,雄安的创新成果在沧州加速产业化,沧州的优质产能为雄安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形成“创新在雄安、制造在沧州、市场在全国”的协同格局。
交通互联:从“空间毗邻”到“同城生活”的畅通脉络
交通打破了地理界限,让“雄安需求”与“沧州供给”实现即时响应。雄商高铁(沧州段)全力推进,曲港高速肃宁互通至京台高速段建成通车,327省道改建工程顺利完工,立体交通网络将两地纳入“一小时通勤圈”,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流通 。而黄骅港与雄安的联动,更成为双城协同的点睛之笔——2023年9月黄骅港雄安综合服务中心开通,将申报、订舱、查验等港口功能前置至雄安综保区;2024年4月,黄骅港—雄安新区内陆港揭牌,新能源绿色运输通道正式贯通,雄安及保定地区的索具、农机配件等货物可直达出海,实现“雄安报关、黄骅港验放”的高效通关模式 。
从河间货场直达雄安的钢材多式联运通道,到肃宁东站融入京港高铁后“1小时直达雄安”的通勤便利,交通动脉的延伸让双城资源配置更趋优化。
雄安的建设物资从沧州港口快速集散,沧州的特色产品借雄安平台走向全国,“港口+腹地”的联动效应让两座城市真正实现“通则共赢”。
生态共护:从“地相接”到“水同源”的绿色盟约
“地相接、水同源、人相亲”,生态治理的协同性让雄安与沧州成为命运共同体。白洋淀的一汪清水,承载着两地共同的生态使命,沧州印发多项专项方案,与雄安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推进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水环境联保联治和危险废物跨区域联合处置 。
2023年以来,通过引黄入冀补淀线路向白洋淀生态补水约6100万立方米,让淀水清澈如镜、芦苇新生,成群水鸟在此栖息,这正是双城共护碧水蓝天的生动写照 。
从白洋淀流域的水环境整治到区域大气质量的共同提升,雄安与沧州摒弃“各自为战”的治理模式,建立起统一规划、协同推进的生态保护机制
。绿色成为双城协同最鲜明的底色,也让“生态共护”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深厚的情感纽带。
从产业协同的“同频共振”到交通互联的“无缝衔接”,再到生态共护的“责任共担”,雄安与沧州的协同发展早已超越简单的合作层面,成为深度融合的共生体。雄安的“千年大计”需要沧州的坚实支撑,沧州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雄安的辐射带动。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这两座城市将继续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姿态,在时代浪潮中携手共进,书写更多协同发展的精彩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