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符二年的海南,寒风比中原更烈,吹透了一位老者的粗布衣衫。
这一年,苏轼已64岁,半生宦海浮沉,最终被贬至蛮荒的昌化军,成了大宋朝堂边缘最遥远的“逐臣”。
初到之时,他借居官屋暂避风雨,却连这点微薄的安稳都被剥夺——朝廷的指令传来,他被生生赶出,沦为无家可归之人。
绝境之中,苏轼在儋州城南的桄榔林下,亲手建起一间陋室,定名“桄榔庵”。
便是在这简陋的居所里,一个寒夜,他辗转难眠,索性披衣起身,独自伫立庭院,看着天边的残月,听着犬吠,感慨自己一生的蹉跎岁月,写下了这首《倦夜》。
![]()
《倦夜》
苏轼〔宋代〕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这首诗的大意是:
我厌倦了这枕席,更厌恨了这长夜;我眼望着小窗盼天明,盼望天明但天迟迟不明。寂孤村里,犬吠一声格外静;天边残月下,今宵几人赶路程?
我已年老人衰,鬓发白如霜雪;谪居天涯的心境,空怀着玉洁冰清。可怜荒园络丝娘,辛苦织着自己的梦;荒园荒,梦又空,织来织去竟何成!
此诗结构严谨,联想自然流畅,生动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意蕴,余味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
首联将一位失眠者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倦”,“厌”二字,道尽晚年苏轼的身心俱疲。此时的他,官屋被夺、寄身荒蛮,长夜于他而言,是煎熬的叠加,身体的衰老疼痛,精神的孤独无依,都在黑暗中被无限放大。
“终未明”三字,既是说天色未亮,更是暗喻人生前路的迷茫,将贬谪生涯的绝望感写得入木三分。
颔联两句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了荒僻孤村在黎明前夕的景象,同时也将作者内心的那份寂寞烘托得淋漓尽致。
寂静孤村的犬吠,是寒夜中唯一的声响,以动衬静更显孤寂;残月之下偶有行人,对比孤身一人的自己,更添天涯沦落之感。
颈联笔锋一转,从行人联想到自身漂泊无依的生活,虽远离政务纷扰,无奈两鬓早已斑白,心中满是喟叹。
“旅怀”是他一生的写照,身为宦海旅人,他始终坚守本心,可这份“清”却换不来认可,只落得“空”的结局。
这一字“空”,藏着他对仕途的失望,却未曾消解他的气节——即便怀才不遇,依旧保持人格的清澈。
尾联以虫鸣作结,堪称神来之笔。络纬即纺织娘,在荒园中徒劳地“织着”,一如苏轼一生坚守的理想与抱负。
他满腹经纶,想为朝堂效力、为百姓谋福,却如络纬虚织,最终一事无成。
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但其所蕴含的孤寂之感,却使人读起感慨万千。
这首诗的评价历来很高,单看这首诗其实不像宋诗,反而更像唐诗。有杜甫的影子,也有中晚唐诗人的影子。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