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进立冬,办公室茶水间的纸巾就开始不够用了。
![]()
不是谁哭了,而是感冒、发烧、咳嗽的人扎堆了。前脚刚好一个,后脚又倒下一个。大家你传我、我传你,连“阳康”都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又中了。
最近,甲流又迎来一波高峰。和以往不同,这一轮来得更快一些,身边不少人出现高烧、头痛、肌肉酸痛,一开始还以为是普通感冒,结果一测,是流感A型。
更让人头疼的是,很多人还在用“吃点好的补一补”的思路养病,结果越吃越严重。尤其是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和甜滋滋的桂圆,平时滋补没毛病,感冒发烧时吃,反而可能是火上浇油。
![]()
那到底该吃什么、避开什么?是不是一感冒就该吃清淡?这个季节怎么吃,才能不让病毒趁虚而入?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个事。
羊肉和桂圆的锅,不是白背的
很多人都觉得,羊肉补、桂圆暖,寒冬吃点这个,能增加抵抗力。但问题在于,甲流不是“虚寒”引起的,而是病毒感染,身体处于“发炎”状态。
这个时候再吃羊肉、桂圆这类偏温热、助火气的食物,很可能让“火上加火”。你以为在进补,其实身体正在喊:“别来了,我快烧干了!”
![]()
特别是发烧、嗓子疼、口干、咳嗽带黄痰的时候,这种上火的信号特别明显。吃多了热性食物,可能会加重炎症反应,让喉咙更肿、咳嗽更厉害、恢复更慢。
所以在甲流高发期,尤其是已经中招或者刚刚恢复的这段时间,控制一下进补的冲动,别让好心办了坏事。
抵御甲流,靠吃也能加点“防护罩”
吃什么不行,那吃什么才对呢?其实很多人低估了“吃”的力量。合理饮食能影响我们的免疫力,就像是给身体的“守门员”添把锁。
![]()
比如蛋白质,它是免疫细胞的“建材”;维生素C,是免疫系统的“润滑油”;再比如多吃点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能帮助身体对抗病毒带来的“氧化应激”。
那到底哪几样东西,适合在甲流高发期多吃一点呢?
第一,鸡蛋。
别小看早餐的一颗鸡蛋。鸡蛋是优质蛋白的代表,吸收率高,还富含维生素D和胆碱等对免疫有帮助的营养素。身体在对抗病毒时,免疫系统消耗很大,补充蛋白质是恢复的关键一步。
![]()
第二,绿叶蔬菜。
像菠菜、油菜、芥蓝这些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C、叶酸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虽然不直接杀病毒,但能促进白细胞功能、改善炎症反应,对预防和辅助恢复都有帮助。
第三,菌菇类。
香菇、金针菇、平菇……这些常见的食材,含有多糖类成分,有研究发现多糖有调节免疫的作用。而且热量低、饱腹感强,适合感冒期间食欲不振的人。
第四,山药。
山药味淡,但作用不小。它富含黏多糖、膳食纤维和微量元素,温和滋补不助火,对脾胃虚弱、恢复期体力差的人尤其友好。
![]()
这些食物简单、常见,又容易做,不需要你大动干戈熬一锅汤,平时一碟炒菜一个蒸蛋就能搞定。
吃得对,不如休息好
其实真要说对抗甲流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吃,而是“别硬扛”。
现在很多人感冒了还坚持带病上班,生怕落下工作,结果一不小心变成重症。甲流和普通感冒的区别在于,它起病快、症状重、传染性强,有些人烧到39℃还不觉得自己“严重”……这不是扛得住,是扛出事。
如果已经感染,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最需要的是休息和支持治疗。别想着靠吃几口好东西就“扛过去”。吃是辅助,休息才是底线。
![]()
同时,别忘了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扎堆聚会——这些“老三样”,依然是防住病毒最实用的方法。
关于流感疫苗,还是得说两句
虽然很多人对“打疫苗”这件事已经很麻木了,但不得不说,流感疫苗目前仍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尤其是老人、孩子、慢性病患者这些高危人群,感染后更容易发展成肺炎、心肌炎,后果远比你想象的严重。
每年秋冬季节前接种疫苗,能大大降低患病风险。哪怕真的中招,也往往症状轻、恢复快。而且甲流病毒也会“变脸”,疫苗每年都会根据流行毒株更新,所以每年打一针,才更保险。
![]()
最后说句实在话
很多人觉得,得个流感不算啥,大不了烧几天。可现实是,每年因为流感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的案例并不少,只是你不知道而已。别等到自己或者家人“中招”才后悔没早预防。
这个冬天,不妨从一口热汤开始,把饭桌上的“火气”降一降,让身体轻松一点;也不妨早点睡、少熬夜,给免疫系统多一点“修复时间”。
![]()
少吃点羊肉和桂圆,不是说它们不好,而是时候不对。多吃点简单的食物,过一个踏实的冬天,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留言聊聊:你在这个季节有没有特别注意的“饮食小习惯”?有没有什么感冒期间的“吃饭雷区”?我们一起把健康过冬这件事,聊明白。
参考文献 1. 刘晓燕,王芳,张晓东.不同流感亚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21-225. 2. 李红梅,周慧.食物属性与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3,44(7):112-118. 3. 国家疾控局.流感防控核心信息手册(2024年版)[M].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
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