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五大军事力量”这个名头指的是常规军力而不是核威慑。核武器几乎不会上场,全球火力指数衡量的是平时能打多久、能打多强。按照兵源、装备、补给、经济承受力综合评分,韩国稳坐第五。
韩国现役近50万,背后有数百万受过训练的预备役,兵役制使青壮年都进过训练场,召之即来,动员能力在老龄化压力下仍保持不俗。2024年国防支出约为476亿美元,2025年预计超过500亿美元,占GDP的2.6%以上,并且会继续加大投入,弹药、备件、训练、更新等都需要预算。
![]()
陆军以自研K2主战坦克为门面,对标西方顶级,配套装甲车上万台,机械化程度高;空军有F35A,五代机带来隐身与态势感知跃升,同时推动KF21,显示航空工业底盘;海军拥有“世宗大王”级驱逐舰具备区域防空,“孙元一”级潜艇支撑反潜作战。总体结构为国产为主、欧美高端为辅,可以自给自足并出口,K9自行榴弹炮在欧洲赢得波兰大单,产能和品质得到保证。常规战力比的是数量和质量、训练、维护、补给等是否扎实,英国、法国虽然有核武器,但是由于常规现役兵力规模小(英约18万、法约26万)以及体系均衡不如韩国而排在后面。
![]()
但是与前四有差距客观存在。印度人口和核基础厚,航母在列;中国军队规模百万级,海军造舰速度快,歼20形成战斗力;俄罗斯“瘦骆驼比马大”,坦克存量和战略核潜艇仍有量级;美国在另一个梯队,军费和航母全球投送无可比肩。韩国受制于国家体量、战略纵深和全球投送能力,只能在区域硬撑,不能在全球铺开。
半岛环境使韩国长期处于尴尬的境地。北方导弹试射频仍,首尔离边境近,安全焦虑常在;西边要兼顾中美两国:美国是盟友、有驻军和核保护伞,安全上离不开;而中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年贸易额约两千亿美元,芯片、汽车等在华有市场,产业链断不起,因此外交上两边都不能轻易放弃,两边为难。
在此背景下,李在明就职演讲提及“世界第五”,其意是对内稳心:军队能打;对外释信号:对朝核威胁展示筹码、对美对华展示分量;一边增兵买马,一边强调合作与对话,求个平衡。
![]()
历史上,韩国军力从朝鲜战争后依靠美国援助开始,军工几乎是从零起步,用几十年时间走出一条自主国防之路,装备国产化一层一层堆起来的,从买家变成卖家,在军贸市场上一单接一单,靠的是耐心和投入,靠的是技术攻关。与北方相比,朝鲜兵多但是装备老旧,坦克和战机代差明显;韩国信息化、机械化、职业化的质量优势突出,常规硬扛占优,这是体系化带来的硬度。
虽然韩国军事强,外交仍然是软肋;美国在特朗普时代曾要韩国为换取贸易好处投入指定项目资金,而“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无奈也不难体会;如果中国对某一些行为不满意,在产业链上施加压力,那么参与对华调查的韩国企业也会受到限制,半导体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经济和安全双重制约使韩国不能简单地选边站。
因此政府操作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现实的选择,军费增加、装备更新换代必须做,对外话语尽量温和,留出对话的空间,一手握拳、一手握手,考验火候。放在中东、东南亚等区域格局中,韩国可以站到前列;但若扩展到全球长期来看,补给、资源和政治影响力都需要匹配,体量短板和天花板就显现出来。
![]()
但是不必走极端,韩国的训练体系、预备役盘子和军工技术是硬底气,强大的常规战力是谈判、施压、反制的胆气;但经济主线不能断,芯片、汽车、材料、装备等行业稳定,军费才有根、社会才不焦虑。军事强弱关乎东亚安全和区域产业链,一旦韩国不稳,芯片价格、汽车供应、材料出口都会波及普通人。
因此,“世界第五”既响亮又真实,韩国在人、钱、装备上达到优秀线以上,榜单不虚;但北边核阴影、西边贸易重压同样真实。韩国能否在继续做军事加法的同时,使外交减少摩擦、增加缓冲,取决于它在安全与经济之间做怎样的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