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歌/理论/创作/技巧/常识
口头诗歌是指在缺乏文字系统或不依赖文字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创作、表演、传播和传承的诗歌形式。它不是写在纸上的文本,而是活在声音、记忆和社群互动中的“流动的艺术”。
一、核心定义
口头诗歌是非书面的、表演性的、依赖记忆与即兴的语言艺术,其存在和意义深深植根于特定的社会仪式、日常生活或历史记忆之中。
二、主要特征
1. 无文字依赖:创作、传播和保存不借助书写系统。
2. 高度表演性:在特定场合由特定表演者(如歌手、萨满、说书人)现场演绎,包含声音、节奏、肢体、互动等多维度元素。
3. 程式化与重复性:大量使用固定短语、套语、重复句式和典型场景(如“英雄出征”“宴会场景”),以辅助记忆和即兴创作。
4. 集体性与匿名性:通常由社群共同传承,难以归属单一作者,是集体文化记忆的载体。
5. 功能性强:不仅用于审美,更承载历史记录、道德教化、宗教仪式、政治动员、身份认同等社会功能。
6. 即兴与再创作:每次表演都是对传统素材的重新组织,而非机械背诵。
三、典型例子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希腊的口头叙事诗,最初由游吟诗人传唱。
藏族《格萨尔王传》: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由“仲堪”(格萨尔艺人)通过梦境、神授或师承传承。
非洲口头史诗:如马里的《松迪亚塔》,讲述曼丁哥帝国的建立。
芬兰《卡勒瓦拉》:基于民间歌谣和咒语汇编而成的民族史诗。
美洲原住民的创世歌:如纳瓦霍人的“夜咏”,用于疗愈和仪式。
伊斯兰世界的颂诗:在宗教集会或节庆中吟唱,兼具文学与宗教功能。
口头诗歌不是“不识字的人写的诗”,而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艺术范式——它是声音的、流动的、社群的、功能性的,是人类用语言“编织意义”的古老而持续的方式。理解口头诗歌,就是理解文化如何在声音中活态传承。
推荐诗歌创作理论书籍
往期诗论
格命草
![]()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7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六)(七)》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
关注格命草,一起读经典
赠送您诗集《读睡诗选》
《春暖花开+草长莺飞》
《格命草诗评(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第五辑)(第六辑)(第七辑)》历时一年多,共收录诗评700篇,95万多字,目前头条阅读量130多万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150多万次,百度阅读量70多万次,时机成熟会正式出版。关注格命草微信公众号,阅读最新诗评,如需付费评诗,付费推广诗歌,付费写诗评集,个人诗集出版,购买《格命草诗评全辑》电子版,可加格命草微信:gemingcaoa详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