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湖南和湖北同属于湖广布政使司。清雍正年间,湖南巡抚设立,湖南和湖北正式分家。这段历史我在《》一文中已经详细做了介绍,不再复述。
今天我们来聚焦一个问题,分省的时候,两个省是怎么划界的?
![]()
古代划分行政区域,一般都会用河流、山脊等地形作为天然界线,以便分辨彼此辖区。
用现代地图的分析湘鄂省界,我们会一头雾水。今天的湖南和湖北两省交界之地,河流全是纵向的,如松滋河,藕池河,官 垸河,虎渡河等等 ,两省的省界在总体上却是横向的,完全没有利用天然河流作为分界线。这种划界方式也太难区分两省的界线了,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划分省界?
这就是用现代的地形来解读过去的历史,以至于让人非常迷惑。
让我们回溯到明朝的地理历史。
明朝的时候,湖广布政使司的荆州府和岳州府之间,界限其实很分明。两府交界之处并没有现在的松滋河,藕池河,官 垸河,虎渡河等河流,两个府之间其实还存在明显的分水岭,水系非常分明。
![]()
(明朝的荆州和岳州交界处水系)
明朝的时候,在荆州府境内,长江的南岸只有油河和清江向东北流入长江,油河和清江均发源于荆州府境内。当时的长江水只在城陵矶与洞庭湖水面相连,其他地方并没有相通。
在岳州府境内,有涔水, 渫水(添平河),溇水等河流汇入澧水,澧水再注入洞庭湖。涔水, 渫水(添平河)发源于岳州境内;溇水发源于施州的美容宣抚司。
简单的说,当时的荆州和岳州之间,水系是不相通的,长江干流水系和澧水水系的分水岭,就是两府的分界线。
清朝分拆湖广省的时候,直接把荆州到湖北,岳州划到湖南,实际上界线分明,自然地形辨识度很高的。
为何会现在的两省交界之处纵向的河流如此密布?这两百多年来,地形变化太大了。
明万历年间,张居正推出“舍南保北”的治理荆江方略,大力加固维护荆江北堤,南堤则放任不管,导致长江不断向南决口。清朝延续这种治河方略,加剧了南堤溃坝的频率。最终,这种治江方略导致了改变地形的洪水大爆发。
从1852年到870年,荆江南岸连续几次大决口,洪水从松滋、太平、藕池、调弦四口汹涌南泄,把原来的水系冲得七零八落,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松滋河 、 虎渡河 、 藕池河等水系。长江的水通过这些河流直接流入洞庭湖,导致了洞庭湖面积的急剧扩张。
我们现在就可以明白一件事情,湖北和湖南现有的跨省河流形成的历史均不足两百年。
因此,湖南和湖北分省的时候,两省的界线是很清楚,就是荆州和岳州两府的水系分界线。只是这两百年地形变化太大了,完全搅乱了原来的水系,形成了新的河道网,人们才会有疑惑。
历史和地理结合分析,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