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火锅赛道之外再造一个“海底捞”,并非易事。
文|瞭望财经 于濛
杭州地铁1号线金沙湖站A口出来,旁边就是龙湖金沙天街,这家商场地下二层,有一家“举高高自助小火锅”。坐电梯上5层,还能看到一家“如鮨寿司”,以及它对面的“焰请烤肉铺子”。
如果不特意询问,你可能不知道,这些餐饮品牌,都属于海底捞。这家连锁火锅龙头近年来一直在发展“海底捞”之外的子品牌,2024年8月,海底捞还专门启动“红石榴计划”,鼓励内部创业,发展餐饮新品牌。
截至发稿,包括“举高高”“焰请”“如鮨”在内,海底捞运营着超14个子品牌,涵盖小火锅、烤肉、炸鸡、砂锅菜、烘焙、铁锅炖、寿司等多个细分品类。
这些子品牌收入在海底捞的财报中被归入“其他餐厅”一项,今年上半年,这项收入为5.97亿元,同比增长227%,展现出一定潜力。
不过总体看,子品牌对整体业绩的拉动作用有限,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同比减少3.7%,净利润同比下降13.7%。
广撒网,交“学费”
在一众子品牌中,2023年推出的“焰请烤肉铺子”是目前规模最大的一个,主打“轻奢烤肉+海底捞式服务”,人均消费100元左右,今年上半年新开46家,门店数量达到70家。
最新的一个子品牌则是“如鮨寿司”,今年10月下旬在杭州开出首店,主力菜品集中在9.9元、15元价位,专攻“平价日料”赛道。门店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开业以来,门店周末单日平均接待人次约为800至1000人,周末翻台率可达8轮。
其余子品牌就没这么亮眼了。麻辣烫品牌“嗨妮牛肉麻辣烫”开业半年就已关门;烘焙品牌“拾㧚耍·SCHWASUA”和老北京火锅品牌“捞宝街”刚刚起步;“苗师兄”经历多次品类和模式调整,目前主营铁锅炖菜,仍在探索打磨阶段……
如果把时间拉长就会发现,海底捞搞多元化子品牌并不是新鲜事,过去10多年,海底捞已经探过不少路,也交了不少“学费”。
2015年,海底捞收购U鼎冒菜,试水第一个子品牌,但遭遇连续亏损。2019年起,海底捞迎来副业爆发期,陆续孵化出十八汆、佰麸私房面、饭饭林等数十个餐饮品牌,2020年收购汉舍、Hao Noodle等外部餐饮品牌,同时加快了常规火锅门店的扩张速度。然而,在疫情及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下,多数子品牌存活时间不足一年。
据初步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共孵化和收购了近30个餐饮品牌。对比今年上半年财报中披露的餐饮品牌数量,半数已悄然退场。
不过这并不妨碍海底捞继续推进子品牌策略。海底捞方面在接受瞭望财经采访时提到,“红石榴计划”旨在鼓励孵化和发展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推动餐饮服务创新。海底捞要通过孵化子品牌、引入加盟等商业模式创新拓宽发展边界,寻求新的增长点。
海底捞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在阐述“红石榴计划”时说:“把红石榴剥开,你会发现很难数清里面有多少颗石榴籽。同样地,我们也难以预测未来将出现多少创业项目。”
主业承压下的选择
海底捞对子品牌的执念背后,是传统火锅主业的承压现状。
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火锅产业发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规模为6175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2025年的同比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至5.3%,与2023年19.9%的增速相比,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市场增速的放缓,助推火锅行业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
按照窄门餐眼测算的最新数据,截至今年10月17日,近一年新开火锅门店数超16.4万家,净增长为“-30855家”,火锅行业面临激烈的存量竞争。
受市场大环境影响,海底捞的门店扩张步伐也有所放缓。2024年,海底捞餐厅门店总数为1368家,虽在开放加盟后新增13家加盟店,但整体门店数量仍较2023年减少6家。今年上半年,门店规模进一步收窄至1363家。
消费端同样如此,《报告》显示,近两年来,火锅人均消费金额整体下行,从2023年初的80多元降至2025年初的70多元。海底捞自营餐厅的人均消费金额近年也掉头向下,从2020年的110.1元降至2024年的97.5元。
与火锅行业所面临的结构性调整形成对比,中国餐饮行业的基本盘仍在稳步扩容。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餐饮连锁化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超5.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的年同比增速,印证了整体餐饮市场的增长潜力。
从品类分布来看,行业分化特征尤为明显。《白皮书》显示,从2024年连锁餐饮门店品类分布情况来看,小吃快餐品类以48%的占比稳居连锁门店数首位;而火锅门店占连锁门店总数的7%,与面包甜点、八大菜系品类占比持平,火锅赛道的热度被加速赶超。
一边是火锅赛道的降温,一边是餐饮行业整体的稳健扩容,这种“局部承压、大盘向好”的形势,进一步助推了海底捞在其他细分领域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行动。
多元化探路待突破
餐饮品牌的发展往往呈现出相似的规律,想要在火锅赛道之外再造一个“海底捞”,并非易事。
从财报数据看,“焰请”“举高高”等新品牌数量与门店规模的增长,尚未转化为足够的营收贡献。海底捞首席执行官苟轶群在业绩会上透露,新品牌中体量最大的“焰请”,上半年营收接近2亿元。虽有效带动了“其他餐厅”收入增长至5.97亿元,但这项收入在海底捞整体收入中占比仅为2.9%。
从竞争形势来看,海底捞具备生态链优势,但它进入的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强大竞争对手。以小火锅为例,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全国小火锅门店数已超5万家,约占全国火锅总门店数的10%。该赛道企业的竞争策略普遍都是平价+年轻化,已陷入同质化竞争,突围难度较大。
海底捞的多元品牌探索也并非孤例,西贝、外婆家、九毛九等餐饮品牌均打出主品牌“守擂”+子品牌“冲锋”的多品牌经营组合拳。但从过往经验来看,子品牌面临较高的淘汰率。
西贝推出过“西贝燕麦面”“贾国龙中国堡”“贾国龙小锅牛肉”等十余个子品牌,多数关店后,精力又放回了主品牌。呷哺呷哺推出的“in xiabubu”和“趁烧”,外婆家推出的“指福门”“第二乐章”以及“三千尺”等子品牌,也都以闭店告终。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当前部分餐饮品牌还是以主营业务为主,对于子品牌的打造只是试水,并没有下很大的决心。与此同时,资源分配不到位、团队能力不匹配、供应链不成熟,也是子品牌发展的阻力。
一位餐饮行业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认为,对海底捞而言,当前“红石榴计划”更似一场多方向、小步快跑的试水,品牌数量虽已初具规模,却未必等同于品牌质量的成熟与市场的成功。能否真正形成第二增长曲线,仍需观察其后续运营能力与盈利表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