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珠江》火了!这些纪录片中,也有它的身影   南都新知

0
分享至

日前,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引发广泛关注。珠江作为我国境内第三长的河流,还有哪些纪录片和它有关?又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初识珠江

蜿蜒流淌的珠江,是我国水流量第二大的河流,也是境内第三长河。它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多条河流汇聚而成,湍急的河流一路向东,冲过云南、贵州、广西,再进广东,经由八大口门,汇入南海。

1986年,珠江流域的粤、湘、桂等地区的多家电视台都在热播一部纪录片——《珠江情》。

《珠江情》由广东电视台拍摄,一共24集,将历史、人文、地貌、风情融为一炉,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揭开了中国南方生命之河——珠江的神秘面纱,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同名主题曲《珠江情》,也曾响彻广东的大街小巷。



为什么要拍摄一部关于珠江的纪录片?

在《珠江情》第一集片头,主持人吴捷玲娓娓道出缘由:“比之长江的豪放,黄河的粗犷,珠江则是秀丽娇娆、婀娜多姿,它是佩在祖国南方大地上的一串银链,我们应该认识珠江,应该歌颂珠江,应该建设珠江。”

《珠江情》从1983年开始筹拍,王玉龙是《珠江情》的策划、编导、摄影及撰稿人。

回忆起《珠江情》的创作过程,王玉龙很感慨。珠江流域94%是山地和丘陵,彼时他们的小吉普车像冲锋舟,乘风破浪,冲向千山万壑的波峰浪谷之中。三人摄制组靠着四万多元经费,在两年半时间里跑遍珠江两岸的山山水水,拍下宝贵的珠江印象。


王玉龙(中)在拍摄《珠江情》。

王玉龙说,当年他用的拍摄工具是16毫米摄影机,要自己动手调焦距、光圈,而且无法录音,后期配音非常困难。虽然条件艰苦,他仍觉得自己很幸运:“同是考察珠江沿岸,相比起古代的徐霞客我的条件就好多了。人家全部自费,我至少有些经费;人家骑毛驴,我至少有车坐。”

时代变迁

时间进入21世纪,珠江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2002年,广东电视台联合云南、贵州、广西电视台和曲靖、东莞电视台等四省区六台共同打造了20集系列专题片《祝福珠江》。



主创梁满收曾介绍:“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的珠江跟新世纪的珠江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了,珠江流域的人民生活也已经翻天覆地,我们只想用镜头反映出珠江‘变’了。”

这部纪录片以珠江为主线,以人为主角,用人物讲述新珠江的故事。

与同期作品相比,该片在制作手法上明显更先进,不仅运用了多种拍摄手段,包括航空、水上和地面多机位、多视角的拍摄方法,摄制人员还跨越了滇、黔、桂、粤、香港、澳门来选取拍摄素材,行程约3万公里。

2008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由深圳市委宣传部与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的六集电视纪录片《风帆起珠江》,则以更为宏大的叙事结构,揭示了珠江流域的百年兴衰历史,描绘了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珠江流域的复兴。



在珠江流过的水域里,发生过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正是从这里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所以,珠江的30年变化正是全中国的缩影。

作为一部政论片(即具有强烈政治理论色彩的电视纪录片),《风帆起珠江》以百年珠江作为特定时空,借助历史和现实,比较系统地诠释“中国之路”,全景而系统地以珠江为线索,展示了中国10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重大变革。

全片共6集,每集长度为45分钟,分别为《万古江河》《开启国门》《深圳破冰》《潮涌珠江》《继往开来》和《中国之路》。

生态保护

保护珠江既涉及生态环境,也关乎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努力下,珠江愈发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等特色。

在这背后,珠江是如何得到保护和治理的?

2024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五集系列纪录片《守护珠江》,作为特别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今日说法》栏目播出。



这部纪录片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以民生视角切入,运用丰富的电视摄制手段,聚焦珠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涵盖船舶污染、城乡污水、农业养殖、河湖“四乱”等核心问题,全程记录、深度报道在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努力下珠江流域水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的故事。

此外,2008年,央视与BBC合作拍摄的纪录片《美丽中国》,也曾关注到珠江三角洲的生态保护。

这是一部表现中国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人文景观的大型高清系列电视纪录片,在其第6集《潮涌海岸》中,镜头聚焦了在珠江口生活的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被称为“水上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段时间频频刷屏的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正是以中华白海豚为原型。

纪录片《美丽中国》提及,珠江的入海口目前是我国最为繁忙的航道之一,海豚们一直受到噪音的干扰。为了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中华白海豚,政府在大屿山岛附近建立了海豚保护区,因此海豚能在这里生活下来。

联通未来

珠江不仅是广州的母亲河,也是广州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风采尽显的景观轴。

在1994年上映的香港电影《大富之家》里,横跨珠江的海珠桥是广州的地标。张国荣与毛舜筠在大桥下、珠江边相视一笑的画面,至今令许多人记忆犹新。



而在2019年播放的纪录片《航拍中国(第二季)》中,广州的城市地标已被珠江南岸的“小蛮腰”取代。

镜头掠过柔美的广州电视塔,飞越珠江,在天河体育中心看过精彩的赛事,来到超高层建筑最密集的广州CBD,并将这里称为“最能代表广东改革开放先锋形象的地方”。



顺着珠江继续奔流,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内,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同样吸引了海内外的关注。

2018年11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国家地理频道、新西兰自然历史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滨别墅制作公司联合制作的纪录片《鸟瞰中国》第二季在全球同步开播。

其第1集《活力海岸》中,重点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这座大桥连接了三个大型城市,横跨50公里的珠江三角洲。“工程所用的钢材足够建造60座埃菲尔铁塔。所用的混凝土足够填满400个奥运会标准泳池。这座大桥通车后车程从3小时缩短到30分钟。”



日前,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的八集人文纪录片《珠江》,其最终篇章《桥通未来》也对横跨珠江两岸的“桥”进行追述,对这一意象进行生发——桥就是流通,流通是商贸的命脉,数据流通是智能时代的生命。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也如同一座大桥,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也衔接着历史与未来。



该片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和珠江水利委员会联合出品、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制作。

该片首次将珠江流域山脉、水脉与千年商脉、文脉纳入统一叙事框架,通过广州“东方大港”千年通商史、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等历史坐标,构建了“中国千年开放的活水之源”的文化符号,并以全球视野审视这条“东方大河”在人类交流文明互鉴中的当代价值,为观众呈现了珠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出品:南都官微运营部

统筹:李湘莹

整合/编辑:刘苗

美编:罗锐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新华社、南方+、羊城晚报、南方电视学刊、全媒体探索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都市报 incentive-icons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582893文章数 35857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