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可能会成黄叶了。50万元特等奖居然送给一件著作权违规投稿作者谢兴华,直接把大赛征稿规则都置之云霄外了。这个公开的违规,评委可难咎其责吧?
刚刚看到一个信息,是大厦杯评委在评审一件草书作品时,提到抄录的诗词没有注明来源,到底是古诗词还是作者自己写的?对此争论起来,有的评委说可以忽略,有的评委说决不能忽略,这是大赛。
这个问题提的对不对?当然对!因为征稿启事里边,明确也要求作者要注出所写内容的出处,也就是说,你是抄录谁的诗词,还是你自己创作的?这就是明晰著作权问题,否则涉嫌抄袭指控的一块硬伤。
无独有偶,中国书法大厦杯已经宣布的行书作品特等奖,恰恰是一件著作权违规作品,他违了什么规呢?
![]()
他写的那个对联,上联出自宋代诗人舒亶的诗句“满庭红叶人倚槛”,下联出自苏轼“清溪绕屋花连天”。其实这个对联是抄录的。
有网友说,这个对联一字不差抄录了篆刻大师方介堪的一副篆书对联,其中苏轼诗句“清溪”的“清”书联时,因对仗需要作者调整为“青”字。
根据方介堪先生的落款上来看,他的篆书对联创作于1980年,对联文本来自于北宋释惠洪集自苏轼,但考察两句对联,只有下句出自苏轼,上句则出自宋代另一位诗人。
很可能方介堪也搞错了,估计没有查阅考证,只是根据明清时代对联书籍,以讹传讹了。
惠洪与苏轼黄庭坚是同时代人,尤其与黄庭坚交善。
宋代还不流行集句对联,所以,对联出自释惠洪,显然方介堪也没有搞清楚。
不过,原对联调整文字集联成对,虽然也不是一字不差的苏轼原句,但是,基本上没什么严重问题。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来,这个对联,绝不是释惠洪所集,而应该是明清时代学者所为。至于改“清”为“青”谁干的,也不能肯定就是方介堪,因此,此联是方介录古人集联而已。
不过,方介堪承袭了前人的文德,就是谁创作纪念谁,也就是把第一作者交代清楚,不贪天之功。
但是,谢兴华抄录此联后,没有注明集联来自何处,还被指有三平尾出格问题。
![]()
本来抄录前人作品,包括集联,也是一种创作方法,并不违规,但是,没有在落款中注明出处,属于著作权不清晰,这是大赛征稿启事明确告知的,当然应该遵守,否则涉及著作抄袭之嫌。
![]()
目前,谢兴华的这幅中国书法大厦杯特等奖行书作品,明显是一件违规作品,因为正文内容没有注明来源,与大赛征稿启事相背,涉嫌著作权不清晰问题。
那么,谢兴华这件七言对联书法作品,如何避免违规质疑呢?那就是在落款上注明“用方介堪集句”就可以了,或者其它来源也行,因为我们也无法断定,谢兴华的这个对联一定来自方介堪的对联文句。
评特等奖的时候,居然评了一件违规作品,评委的规则意识就这么淡漠吗?我们期待大赛组委会对此问题给出合理解释。
如果此次评审作品,真的要废除书法作品的正文来源注明问题,那么将来会对我们的书法作品涉嫌抄袭问题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的,这是组委会可能万万想不到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