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峰值论”,是美国的一场阴谋?

分享至

在多数人的概念中,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按照常理,石油应该越用越少,并且会逐渐枯竭。

一个流传比较广的说法是,在2004-2015年间,石油产量就会开始滑坡,油料短缺引发价格暴涨,最终导致经济崩盘。

类似的预言还有很多版本,比如说70年代外国几位科学家合著了一本书,名叫《增长的极限》,里面预估全球石油资源到2022年就彻底枯竭,一滴不剩,然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此停滞。

但奇怪的是,现在加油站还是供应充沛,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全球石油供应将会严重过剩,每天余出大约八百万桶。

一边是石油枯竭的预言,一边是石油过剩的警告,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

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石油枯竭论的依据,就是把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然后从中剔除掉以当时的技术难以开采或者开采代价太高的那部分储量,再对比全球石油消耗量增长趋势,算出石油还能用多少年。

这种理论的问题在于,人类并非坐吃山空,无数勘探队奔波在世界各个角落,必然会不断发现新的油田。

一旦勘探速度甚至超过了消耗速度,就会出现石油“越用越多”的情况。

1980年时,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六千八百二十六亿桶,经过40余年的开采,探明储量反而增长到了约一万七千七百九十亿桶。

就在去年年底,我国甘肃省庆阳市还发现了超亿吨级的大油田,石油探明储量约3.7亿吨,预测石油储量4.1亿桶。



另外,科技的发展也提高了产量。

整个20世纪,学界都只统计了易于开采的油田,也就是液态石油聚集的地方,而忽略那些地下沉积物或者岩石本身也能提炼出石油,因为当时的技术而言,开采它们的成本要远超过收益。

进入21世纪后,“榨汁技术”逐渐成熟,这些原本无法利用的石油,也派上了用场。

根据这种计算模型,美国的石油产量将在1970年后持续下滑,当时的走向确实符合预估.。

然而,2010年时石油产量又迅速攀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开始大规模应用水力压裂技术,往含油的岩层打孔,然后注入高压水,让岩层产生大量裂缝,原本藏在岩层孔隙里的石油就顺着裂缝流了出来。

依靠这项新技术,美国不仅脱离了产量衰退的困境,还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连沙特这位油老板都位居其下。

总而言之,这种说法具有时代局限性,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确无法猜到21世纪的进步。

同理,以2024年的眼光去想象未来,也很难百分百准确。现在流行的石油还能用50的说法,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概率会变成100年甚至更多。

那么,既然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即使再怎么高效勘探、高效利用,也总有用完的一天吧?

然而,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

关于石油的形成,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推论。

主流的观点认为,石油的源头是古生物的遗体,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深埋于地下,受到特殊的高温高压环境影响,变成了石油,即所谓的生物成油论,这也是我们课本上学到的版本。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