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居然让毛主席自叹不如,说他的战略“好比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大战役前夕,这件往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说来有趣,毛主席一生打过无数大仗,还真没几次被人抢了风头。咱们知道,他从书生变成红军统帅,从井冈山起家,到四渡赤水出奇兵,再到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气吞万里,一路上都是以弱胜强的经典。但就在三大战役打响前,他却在一个核心战略上,采纳了粟裕将军的高见——还彻底改变了战局。
![]()
当时,国共两军的兵力对比是4∶1。打小仗我们常胜,可要打一场决定性的大战,我们却怕耗不起。毛主席曾说:“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为什么拖不得?因为解放区老弱边穷,经济支撑一天天透支。拖下去,老百姓掏心掏肺支援,我们自己都可能垮台;可急也行不通,单打几场胜仗,敌人援兵一来就顶死了。
![]()
于是,毛主席灵机一动,打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招。代价惨重,刘邓大军伤亡巨大;可这一跳,把蒋介石重兵集团都吸引回去,还让共产党得以休整一年半。更妙的是,美国人见国统区经济开始崩盘,开始收手观望,蒋介石背后输血大管也断了。在家里打,把敌人打懵了,压力全在敌人身上。
![]()
眼看大别山这招奏效,毛主席又想:要不再来一次?这回渡江南下,直捣江西福建老根据地,去搅国统区的老巢。一旦南方据点打下来,老蒋的经济更崩,前线国军就彻底垮。毛主席这个战略,听起来老辣。可就在这个时候,粟裕将军站了出来,说:“主席,倒不如再打一场会师仗,把咱三大兵团合成一个拳头,锤死国民党重兵集团。”
![]()
粟裕怎么说?他端出一张地图:国民党沿着陇海路、京广路、京沪路布兵,一横两竖,就像两根直线;咱三支主力军则呈三角形分布,南边中原野战军,东边华东野战军,西边陈谢兵团。三角形若被撕掉一角,就会变成一条直线,形同溃败。既然如此,何不把三个角聚到一起,打一仗解决一个师,三个师一下子吃掉,再去打下一仗?
![]()
毛主席当时皱眉:要把主力集合,这不就把咱的底牌亮给敌人?敌人一口气集结主力,那我们的主力决战也少了几分主动。粟裕说:“主席,咱有个‘忽分忽集’的打法。平时部队散开行动,牵制敌人、调动敌人;一旦发现敌人防线露出破绽,就迅速集中兵力,一锤子砸下去。这样既不暴露,也能出其不意。”
![]()
他又分析:国民党内部派系多,白崇禧、李宗仁都想守一方。如果咱们在中原决战,白崇禧可能摘下蒋介石的包袱;若是渡江南下,他们俩也不好一起往江南跑。可咱在三角地带会师,对他们威胁最大,他们就得集结来堵;那咱就能在半路迎头痛击,把他们各个击破。
![]()
毛主席心动了,可没把握亲自试验。于是,他给粟裕定了三道关:第一,吃掉邱清泉手下第五军;第二,拿下济南;第三,合手打徐州。只有前两个任务完成了,才算给第三仗开路。
![]()
1948年5月,豫东战场,粟裕亲自挂帅,一举歼灭了国军第五军两个整编师和一个快速纵队。敌人没料到咱敢打这么大的仗,一个师一个师都没法守住,区寿年部几乎成了陪太平。六七月间,他又发动济南战役,王耀武的十万人大军被逼进城,短短一个多月城破。济南解放后,粟裕没歇脚,迅速向徐州集结,直接催生了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
![]()
粟裕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忽分忽集、合而歼之”的打法,彻底击溃了蒋介石最精锐的五大军团,也为三大战役奠定了胜利基础。毛主席看了这一串胜利捷报后,笑着说:“粟裕这个小伙子,真像诸葛亮当年的隆中对。”
![]()
这么一出,才让毛主席感慨:在重大战略问题上,粟裕的眼光竟然比自己更透彻。这场角逐也告诉我们,战场上的智慧,不在于军力多少,而在于能否抓住敌人布局中的破绽,灵活机动地出奇制胜。粟裕的“忽分忽集”战法,对今天的格局博弈,难道不也有几分启示么? 信息来源:参考资料[《粟裕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