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年前,杨惠姗和张毅第一次迈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简陋的老校区亲自授课教学琉璃艺术,并且发问:“大家想一想,你们会走多远?”没有人能想到,如今的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已是一支壮大的队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如既往地投入对玻璃的热爱。日前,“璃光共曜廿五载——现代玻璃艺术联展”亮相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展出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关东海教授带领8位系出或任教于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的艺术家创作的33件作品。
![]()
1987年,杨惠姗和张毅,一位是金马奖、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一位是最佳导演,他们从电影事业的巅峰华丽转身,投入当时对华人社会还相当陌生的现代琉璃艺术,创立中国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
![]()
“脱蜡铸造法是我们创作作品的核心技术,当时亚洲还没有人尝试这种方式。我们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研发,希望琉璃艺术创作能呈现民族风格,是一条文化觉醒之路。”杨惠姗说道。
![]()
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建玻璃艺术专业,拉动了中国现代玻璃艺术运动的大幕。随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琉璃艺术研究室揭牌,杨惠姗、张毅被授予琉璃艺术专业顾问教授头衔。“我们提供了所有的窑炉设备、琉璃制作原料,带着理念和想法兴冲冲地去了清华大学,因为我们深知探索启蒙之路的辛苦。”
![]()
回忆起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之路,杨惠姗坦言,“张毅以前就常说,‘艺术家不是孤岛。’艺术的创新需要土壤的滋养和培育。在关东海教授的主持和推动下,清华大学成为沃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我可以很骄傲地说,今天展出的作品,代表着中国当代琉璃艺术的发展史。”
![]()
马小生的作品《广场舞——青衣》利用玻璃铸造工艺特点并结合《山海经》异兽来诠释事物的交替变迁,让人们对自然产生更多思考。王韵骁的作品《山的叙事》基于玻璃工艺去探索独特的绘画质感,以作者栖居之地的群山作为意向,通过色彩层次的变换捕捉时间的推移与连贯。玻璃的朦胧质地体现出自然的虚幻,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宁静与力量的生命景观。
![]()
![]()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杨惠姗表示,展览不仅展示了技艺的传承,更展现了年轻一代创新的活力。“我们始终相信,琉璃是有生命的,它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守护、创新。期望在琉璃艺术的世界中,永续书写中国琉璃更加绚烂的篇章。”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6年2月下旬。
记者 / 刘艺 刘惠明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周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