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不到,两粒“种子”相继卖出千万元高价。
近日,耐密机收玉米新品种“郑单111”以一期转让金1111万元完成技术使用权与经营权转让,高档优质水稻不育系“定美53S”以3300万元转让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权给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近两年,优质品种、种质的转让费一路水涨船高,新“种王”不断涌现。而动辄千万元购买的一粒种子,正成为不少企业赖以生存的工具。
对龙头种企而言,这并非简单的品种引进,而是一场围绕核心亲本的“圈地运动”。它们凭借资本优势,直接购入原创性亲本,构筑起坚实的种质资源壁垒。反之,众多中小种企则在日益高昂的转让成本中艰难求生,生存空间被不断侵蚀。业内共识指出,中国种业的市场集中度将持续攀升,行业格局面临重塑。
![]()
PART.01
两粒“种子”相继卖出千万元
11月11日,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下称“粮作所”)自主选育的耐密机收玉米新品种“郑单111”,以一期转让金1111万元完成技术使用权与经营权转让,与湖北省种子集团正式签约。这是继“郑单958”后,粮作所玉米品种单品转授权金额新高,充分展现了河南玉米育种团队的创新实力,彰显了农业科技的市场价值。
“郑单111”聚合了母本高产耐密抗倒广适与父本优质抗病耐高温的优良基因,形成了杂交种的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矮杆耐密、抗病、抗逆等突出特点,实现了产量、品质、抗性协同改良,展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与应用前景。机收试验结果显示:“郑单111”粗淀粉含量73.22%,粗蛋白质11.6%,容重达808克/升,各项指标均表现优异;在河南省玉米比较试验中,平均亩产735.5公斤,较对照郑单958增产12.1%;展现出良好的丰产稳产特性。
粮作所所长程泽强认为,“郑单111”的成功转化,为后续育种创新提供了重要借鉴,将激励科研团队培育出更多突破性品种。
![]()
无独有偶。11月初,湖南农业大学、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在隆平楼举行高档优质水稻不育系“定美53S”的生产经营权转让签约仪式。湖南农业大学正式将“定美53S”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权转让给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转让金额达3300万元。这标志着该校在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道路上取得又一重大突破。
“定美53S”是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段美娟团队自主选育的高档优质水稻两系不育系。2025年2月,该品种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该不育系具有不育性稳定、配合力强、杂种优势明显、农艺性状优良、适应性广等显著优势,是高端优质、高产与稳产的有机结合,抗逆抗倒,可有效提升杂交稻组合的产量与品质,具有广阔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说:“‘定美53S’的成功转化,是我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生动体现。它将进一步推动校企双方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为支撑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PART.02
屡创新高的品种转让费
近两年,关于优异种质、新品种的转让愈发频繁,且屡屡创造高价。以下为不完全统计:
今年7月,黑龙江省农科院培育的大豆新品种“克豆91”以3155万元转让生产经营权给黑龙江省普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刷新国内大豆品种市场化交易最高纪录。
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2000万元转让 “东生 22” 生产经营权给富尔集团子公司富尔五大连池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今年1月,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自主创制的玉米自交系材料“QD001”,以2000万元的高价转让给国内一家种业龙头企业。该种质有助于让热带品种适应温带种植。
2024年10月,河南农业大学就玉米新品种“YD268”与河北兆育种业、北京丰度高科、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河南慧博科瑞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授权协议,达成技术转让费2680万元,再创我国玉米品种转让纪录。
2024年9月,上海市农科院与湖北隆芯种业签订成果转化合同,西蓝花品种“沪绿70”转让费达500万元,创国内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种转让新高。
2024年7月,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隆平高科就水稻抗螟虫基因及新种质、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中麦801”签署技术成果转让合同,入门许可费分别为1100万元和300万元。
2024年4月, 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与湖北农发种业签订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垦麦58”的技术开发(委托)合同,成果转化协议门槛费200万元,计提至2000万元。转让价刷新湖北小麦单品种转让价格新纪录。
2024年3月,山东农业大学“幸福美满”4个高类黄酮红肉苹果新品种的苗木经营权,以1600万元转让给河北平泉市尚泽果业。
2023年11月,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培育的高品质减脂黄瓜“中农脆玉3号”以1000万元的价格与山东伟丽种苗签订了全国独家总经销,销售代理权。
2023年11月,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与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签署小麦新品种“郑麦918”重大成果转化协议,该品种的生产经营权以191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
2023年9月,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与中农发种业集团签署小麦新品种“新麦58”产业化战略合作协议,该品种的生产经营权以1618.88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
2023年9月,四川农大玉米研究所授权成都鸿翔种业在全国范围内独家实施玉米新品种“优迪899”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该品种推广期限内,成都鸿翔种业累计向四川农大支付品种授权使用费须达到保底1200万元,上不封顶。该笔品种生产经营权转让金额,刷新西南地区玉米品种转让纪录。
2023年4月,大北农集团金色丰华种业支付968万元的品种转让费,获得江苏里下河农科所培育的中稻品种“缘子弹968”在全国范围内的独家生产经营开发权。
PART.03
背后的种企生存之战
时至今日,通过品种权转让交易获得的品种和材料,还是不少企业赖以生存的最主要工具。围绕产权的攻防战,仍是当前种企竞争的关键。
业内人士表示,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企业要平衡好“买与研”,头部种企应加大研发投入,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转让;中小企业可联合科研单位“定制开发”,分摊成本。二是相关单位应建立完善品种权评估、交易平台,减少信息差,推动品种权的流通和应用,加速种业的现代化和全球拓展。三是要加强维权力度,防止“套牌侵权”侵蚀合法品种收益。
河南技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军介绍,这两年,转让费高企的主要是玉米自交系、水稻自交系和不育系、以及大豆优质新品种,转让费达千万甚至几千万,这种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而且品种转让不仅催生了千万级大单,更创造了中小企业“以小博大”的“神话”。比如农科玉公司便和北京玉米研究中心签订“京科糯2000玉米品种开发技术转让协议”,一跃成为国内鲜食玉米企业“排头兵”。
“水涨船高的品种转让费,揭示了种业竞争的三个深层逻辑。”李继军指出,一是品种权保护的落地,即企业通过购买优质品种的经营权进行市场化开发。二是交易核心的升级,当前主流已从单一品种转向亲本转让,一个核心玉米自交系,可能衍生出数十乃至上百个品种,未来天价转让费必将聚焦于此,这已成为明确趋势。。三是我们国家的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EDV制度)即将实施,水稻领域已经开始实施了,预计玉米领域的EDV制度将会在2028年开始实施,在保护亲本的基础上,延伸到亲本的父母本保护。换言之,以后育种家可以自行保护派生出的品种,包括审定、推广,但都需要征求源头品种育成人的同意。“所以,对核心亲本的掌控与购买,实质上是为垄断一系列优质品种铺平道路。这正是当前玉米自交系转让费高企的底层逻辑。”
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种业的市场集中度将会不断提升。实力强劲的种企,有资本购买原创性的亲本,形成种质资源的垄断,强者愈强,新小企业的市场将会不断压缩。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也警示着行业人,要高度重视加强原创性的核心自交系选育和培育。”李继军建议,小型企业要找准定位,逐步转型,主动与拥有知识产权的大企业加强合作,例如购买某个自交系品种的使用权,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中型企业 可以采取兼并重组的方式, 要逐步向大型企业靠拢。大企业更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原创性的种质资源创新,选育出自己的核心自交系。
作者丨农财君
编辑丨农财君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点击下单,把健康带回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