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西安,一条记录着千年文脉的三学街,正悄然迎来一场以保护与更新为主题的城市变革。
11月12日,西安市碑林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了《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片区保护更新项目招标计划》和《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周边危旧住房改造项目建设招标计划》,并将于2025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招标。
![]()
意味着,这条位于碑林区文昌门内,紧邻明城墙的历史街区,曾是唐代太庙所在地,北宋时改为文庙,明代形成“一庙三学”的“关学”格局。其改造第二阶段即将正式登场,将在保护与更新的进程中,寻找历史文脉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和谐共生。
01
千年文脉:从太庙到文化街区
三学街,这个听起来就带着书香的名字,追溯着古都西安的文化基因。
![]()
唐代,这一带是太庙所在地;北宋时,此地改为祭祀孔子的文庙。明成化年间,西安府学、长安县学和咸宁县学相继落成,围绕文庙形成了“一庙三学”的“关学”中心。
街名源于其北侧的三条南北小巷——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
![]()
这里不仅是古代“关学”圣地,如今更是西安文化遗存密集的区域。街区覆盖碑林博物馆、清代魁星楼、关中书院等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唐槐、街巷的文房四宝商铺、明清时期的街巷格局,都延续着这片街区的文化记忆。
02
更新计划:微改融合传承文脉
《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片区保护更新项目招标计划》显示,该项目估算总投资额为21700万元,项目内容主要为:
![]()
①道路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涉及14条道路,总长度4553米,含4处道路打通等;改造给排水管网3494米;线缆落地3727米;消防安防设施132套;以及路灯、垃圾收集点、公厕、城市家具、绿化等工程。
②街巷立面整治改造工程:改造沿街建筑外立面64154平方米,广场及踏步铺装4100平方米,沿街卷闸门3720平方米,空调规整920台,沿街低效建筑再利用14392平方米。
《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周边危旧住房改造项目建设招标计划》显示,该项目估算总投资额为198000万元,项目内容主要为:
![]()
计划改造危旧住房涉及104处,总建筑面积约8.9万平方米。
改造内容主要包括:
①对其中建筑面积约5.67万㎡的C、D级危房(含不可移动文物、优秀传统风貌建筑、历史建筑)进行加固改造,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墙体加固、增设压顶/钢梁/静压桩、更换屋盖等加固措施;
②对全部房屋统一进行修缮改造,其中,改造外墙面71215.92平方米、内墙面214088.04平方米,更新门3270樘、窗户8622.10平方米,屋面防水28984.12平方米,楼地面维修76534.33平方米;
③同步实施相关配套水电、室外地坪改造及其他关联工程等。
具体操作层面,根据西安市政设计院日前发布的《岁月留痕筑底蕴 青春执笔绘新颜——碑林区崇仁坊、竹笆市、三学街片区基础设施更新项目》显示,本次改造涵盖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景观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线缆落地工程等七大专业,旨在通过系统性设计,有效解决老旧街区基础设施老化问题、唤醒历史街区新活力。
![]()
整体思路上,为了平衡老城区的保护与创新,延续历史文脉,设计团队需攻克两大核心难点:
一是破解“保护与发展”平衡难题,微改赋能,延续烟火气
坚守“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建筑的底线,通过“微改造”完善街区现代功能,保留老街区原有社会网络与生活气息的基础上,植入便捷的现代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让老城区既能留住“乡愁”,又能满足当代生活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攻克“历史与创新”融合难题,文脉为基,激活新动能
以“历史之径”为设计脉络,激活“古都”的创新驱动功能,既融入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记忆元素,又通过创新设计语言将历史元素与现代功能结合,让古都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交相辉映。
设计细节上,为实现历史街区“功能提升”与“文脉传承”的双重目标,设计团队从“慢行交通体验、历史街区形象、文化老街记忆”三大维度,系统制定改造策略,让街区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留住历史文化根脉。
慢行交通体验:梳理非机动车停车资源,划定专属停车区域,避免占用通行道路;对箱柜等基础设施进行美化装饰,减少对街区风貌的破坏;通过道路断面改造,强化步行与非机动车的通行优先级,提升慢行体验。
历史街区形象:统一街道标识系统与色彩体系,避免风格杂乱;制定街道铺装整体风貌标准段,确保核心街巷风格统一、次要街巷特色鲜明;控制景观小品样式,避免过度商业化设计,确保其与历史街区风貌协调。
文化老街记忆:系统梳理老街历史记忆,识别老建筑、老字号等“记忆要素”,通过景观设计、标识解说等方式,将“记忆要素”转化为“可感知”的空间场景,以新的设计语言活化历史元素,在保留原有记忆的基础上“生发新的记忆图景”,让老居民找到归属感、新访客产生文化认同。
03
保护理念:从“拆除”到“活化”
三学街的更新计划,体现着西安历史街区保护理念的转变。
![]()
2024年8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昊教授在一次交流活动中强调,城市发展应当注重文化保护,呼吁城市更新要摒弃简单粗暴的拆除重建,转而采用更为审慎和尊重历史的保护更新措施。
这种“活化”保护的理念,与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1年获批的《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一脉相承。
该规划将三学街片区划分为碑林文化展示区、安居巷民国名人居住空间展示区等六大功能区,旨在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平衡。
04
文化基因:街区的活态传承
在保护与更新之间,三学街项目的关键在于识别并传承其独特的文化基因。
![]()
据《现代园艺》2025年发表的研究,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需要基于文化基因视角,分析历史沿革、现状和问题,识别其核心文化基因要素。
研究提出了适应性保护改造和功能转型的路径和策略,为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活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这意味着三学街的更新不只是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和文化活力的激发。
05
社区共生:以人为本的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的家园再造。
李昊教授在其分享中提出,三学街的复兴可以通过坚持以人为核心,采取“社区规划师”等设计服务新途径,综合研判基地的物质环境、人文、权属、经济等方面。
这种自下而上推动的保护更新,旨在实现“物”、“境”、“人”的和谐共生,让历史街区在保护中不失去生活气息,在更新中不割裂社会网络。
![]()
行走在今天的三学街,古槐遒劲挺拔,文房四宝商铺依然在营业,碑林博物馆前的“孔庙”二字依然骨力遒劲。
不久的将来,这片街区将在保护更新中焕发新活力:道路更加通畅,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街巷立面更加整洁,低效建筑被赋予新的生命。
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悄然展开,编织出一幅活态的城市文化图景。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关注长安范儿,专注西安解读陕西,读懂中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