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又传出惊人之语,11月12日,美“反华”机构官员穆莱纳尔直言:“中国已经把上了膛的枪对准了我们的经济”,他呼吁美国必须采取行动。
此话一出,舆论哗然,美官员此话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打着“中国威胁论”的幌子搞事情吗?
![]()
穆莱纳尔
穆莱纳尔“子弹论”背后的攻防逻辑
穆莱纳尔的高调表态并非偶然,这位拥有化学专业背景的共和党议员,曾在陶氏化学任职,是美国国会圈内少见的“科技型政客”。
自2023年担任“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以来,他在对华议题上一言九鼎,新报告直接甩出“子弹论”喊话全美,中国正用关键矿产资源“上膛”,美国随时都会被“开枪”,这种说法虽然耸动,却并非空穴来风。
报告聚焦中国在全球关键矿物市场的主导地位,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金融时报》的数据,中国控制全球稀土加工近92%,原矿产量超过60%。
![]()
美国国防工业所需的钕铁硼、铽、镝等稀土元素,70%依赖中国进口,在当前全球绿色转型和高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这些矿产被视为“经济武器”。
穆莱纳尔强调,中国正通过操控价格影响全球供应链,试图把控美国高端制造业和国防安全的命脉。
他提出的对策颇具攻击性,不仅希望立法将总统行政令升级,还建议对矿物价格实施管控,加强监管价格报告机构。
更进一步的建议甚至包括动用航空权,限制中方航空公司在美国和盟国的着陆权,反制中国可能的资源“断供”。
![]()
在他看来,只有打出“组合拳”,美国才能真正掌握谈判“筹码”,这样的思路,与他过去推动技术封锁、打压学术交流、干涉外交布局的操作一脉相承。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真有能力切断与中国的稀土联系吗?
比如,2020年至2023年,美国70%的稀土进口来自中国,即便是最鹰派的政策制定者,也难以一夜之间找到替代渠道,穆莱纳尔的强硬主张,更多是为“反华”氛围添柴加薪,实际操作层面却充满变数。
![]()
美机构成员
而穆莱纳尔的“子弹论”很快激起美国舆论的广泛共鸣,这背后,是美国对战略资源安全的普遍焦虑,也是近年来华盛顿对华政策转向“去风险”战略的缩影。
新华社评论早就指出,“去风险”其实就是经过包装的“脱钩”,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边想用中国制造业和资源红利,一边又担心自身被“反制”,所以才会不断强调“供应链安全”,其实质是把一切不确定都甩锅给中国。
![]()
穆莱纳尔在报告中反复渲染中国“投枪上膛”,把中美经贸问题推向对抗边缘,他还多次致信美国大学,要求限制中国STEM学生。
就连中美两国交通部门正在讨论增加航班,他也鼓动以航空权作为谈判“武器”,这些做法背后,反映的是美国政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崛起的“竞争恐慌”。
《华尔街日报》就曾分析,美国在高技术和原材料领域对中国的依赖,让政策制定者如坐针毡,既怕断供,又不愿放弃主导权。
![]()
但现实并不简单,就在穆莱纳尔高喊“必须行动”的前几天,美国商务部宣布暂停一项针对中国企业的出口管制规则,为期一年。
这一举措被中国商务部视为落实两国经贸共识、稳定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信号,双方还将在暂停期结束后继续商讨后续安排,中美之间既有激烈交锋,也有务实合作,这才是当前国际关系的真实面貌。
![]()
“冷战思维”与全球化现实的碰撞
穆莱纳尔及其背后的“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被中国外交部定性为“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的代表。
这并非无的放矢,过去两年,委员会持续推动技术封锁、学术审查、外交施压等一系列对华强硬措施,不断在美国社会制造对华“威胁”焦虑。
穆莱纳尔本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将中国界定为“头号对手”,访日期间还鼓动区域盟友“共同遏制中国扩张”。
![]()
但现实世界并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中美之间的联系早已深度融合,供应链、资本流动、企业合作早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中美两国2024年双边贸易额高达7000亿美元,全球每一部智能手机、每一辆新能源车、每一台高端医疗设备背后,都离不开中美产业的协作,穆莱纳尔所鼓吹的“对抗中国”,在产业链层面并不现实。
![]()
更值得注意的是,穆莱纳尔“子弹论”在美国国会虽有市场,却未必代表美国企业和普通民众的利益。
美国高科技企业、制造商和学术界普遍担心,过度政治化只会让创新动力被消耗在“内斗”上,丧失全球市场份额。
外媒曾援引业内高管的话称,“与中国脱钩不是选项,只会让我们错失下一个十年的机遇”。
与此同时,中国态度也极为明确,中国商务部多次重申,愿与美方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推进合作,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
中国外交部则直接点名该委员会“为反华而反华”,强调中国不会被极端言论裹挟,始终坚持开放与合作,面对“冷战思维”,中国更愿意用实际行动稳住大局。
而穆莱纳尔的“子弹论”本质上可能是一次话语权的争夺,美国试图用立法、管控、舆论塑造自己的“规则空间”,强化对中国的制度性压力。
这种做法在短期内或许能为美国政客赢得选票,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全球资源分布格局。
![]()
稀土、锂、钴等关键矿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支撑着全球新能源、电子和国防产业。
中国之所以能在这些领域占据主导,并非简单的政策倾斜,而是数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布局的结果。
美国想要短期内“去中国化”,不仅缺乏替代产能,也面临高昂的技术转型和资本投入压力。
![]()
更大的问题在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需要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环境,穆莱纳尔式的极端主张,既无助于缓解美国的结构性焦虑,也无法有效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新挑战。
真正的出路,是通过合作、协商和规则创新,实现资源共享与风险分担,这不仅是中美之间的考题,更是全球治理体系能否适应新时代的必答题。
中美在全球资源分工与产业链布局上的博弈远未结束,穆莱纳尔的“子弹论”虽制造了新一轮舆论高潮,但无法掩盖全球化带来的深度互依。
![]()
美国如果真的要“行动”,最该做的是打开合作的空间,而不是关闭交流的大门。
资源不是武器,规则也不是筹码,只有回归理性,才能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找到真正的出路,美政客应该早点看清本质。
信息来源:
外媒——US House report accuses China of minerals market interferenc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