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证
11月5日,小鹏发布人形机器人IRON,由于“猫步”太过拟人,且装有高胸、翘臀,还被指说有人耳轮廓、后背有疑似女性内衣的凸起,因此被不少人质疑:IRON里面藏着真人模特?

在小红书上,甚至因为这个机器人女性特征太明显,引发了一波批评和抵制。
面对质疑,小鹏采取了一系列“六子吃粉式”的自证。
小鹏的CEO何小鹏用剪刀将IRON腿部的布剪开,让机器人走了一圈。又拉开了其后背的拉链,露出了乳白色、带有密集网格结构的机器人躯体。这还不够,随后,他又让工作人员剪开了机器人一只脚的“皮肤”,露出了机械骨架。好像还是不够,最后小鹏公布了这款机器人的训练视频。
这期间,观众的质疑,从“肯定是模特假扮的”,到看见一只脚的“皮肤”剪开后的“残疾人也出来骗人”,再到看见机器人训练视频后的“视频也不一定保真”。
何小鹏坦言,“说实话,我有一点点的心酸……就像电影《向子弹飞》里一样,要证明吃一碗粉是要剥开肚子的。”又说:“如果IRON来自海外的企业,也许就不会产生这么多的质疑,而会鼓掌、欣喜。”“大家不敢相信一个极其强大的技术来自一家中国公司,我们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
何小鹏的“心酸”。长期关注中国科技公司的朋友,应该是会有比较深的感触的。蓝钻过去也长期关注中国科技公司的最新动态,有时候看后台部分读者的留言也难免“心酸”。
但话说回来,这跟过去我们国内某些公司长期夸大宣传以及各类莫名奇妙的“字研”有关,以至于大家都不太敢信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的“ 诚信透支效应”,所以也不能完全怪观众。作为企业家,“心酸”的表演可以有,但也别太悲情,都相互理解下。
其实撇开这波意外的“自证”悲情争议外,这次小鹏新发布的机器人IRON,是非常值得一说的,不应该被流量轻易埋没。我甚至觉得,它可以载入世界人形机器人史册,是一次标志性的技术跨越。
![]()
恐怖谷效应
刚看到小鹏这个最新款的机器人时,我首先想到是一部老电影,2001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
这部电影,讲的是在21世纪中期,全球变暖导致沿海城市被淹没,人类创造出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以满足情感需求。这些新创造出来的机器人,有痛感、有感受爱的能力。
主角大卫,是首个被赋予“爱”程序的机器人男孩,他被一对亲生孩子患怪病而无法苏醒的夫妻“收养”。
![]()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片中饰演母亲角色的弗兰西丝·奥康纳,初次见到机器人大卫的反应。
她的亲儿子患病,有可能永远治不好,所以被冰冻起来,等待将来治疗技术的出现,所以她原本就很伤心,很思念儿子。是她的老公,看她太伤心,所以就向机器人公司定做了一个跟他的亲儿子外表很像的机器人,也就是大卫。
按他老公的设想,大卫的出现应该是能够缓解他爱人的思子之痛的,可事实并非如此,至少一开始跟他的设想是完全相反的。当弗兰西丝·奥康纳第一眼看见大卫时,不是欣喜,是震惊、恐惧和排斥,甚至弄得他老公一度想把机器人退订了。

我觉得这一点,作为导演的斯皮尔伯格的安排是非常到位和准确的。如果一个人看见一个跟亲儿子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出现,是欣喜若狂,那肯定是假的。
这是因为,人的情感是非常复杂和独特的,是经过长期的互动慢慢“生长”出来的,是有预期的,不是像水龙头一样可随时开关,爱上一个人遗忘一个人都有个过程。
所以不是说一个长得像儿子的机器人的出现,母子之间的温暖情感就能立刻或突然唤醒,这是不可能的。相反,恰恰因为外在形象太像,会激发出莫名的恐惧、尴尬和不适,会打破人类情感那份独一无二的预期。
1970年,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曾提出一个理论,说人类对机器人的好感度,会随着与人类的相似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机器人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达到某个临界点的时候,好感度就会突然下降至谷底,形成所谓的“恐怖谷效应”。
![]()
“恐怖谷效应”呈现典型的U型曲线特征: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较低时,好感度随相似度增加而上升,人类会觉得机器人“很可爱”;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接近95%左右时,好感度急剧下降至谷底;当然,如果机器人与人类相似度继续提升至接近100%时,好感度据说又会重新回升至峰值(但因为100%与人类相似机器人还没出现或永远不可能出现,这也就只能是假设。)
心理学理论对“恐怖谷效应”的解释,是说那是因为我们的“移情”机制出了问题,简单说,就是我们第一直觉“对方是人类”,但理智又告诉我们对方是“假的”,这种思维上的冲突会让我们大脑错乱,从而感到不适。
——心理学上机制是怎么样的,一般人很难懂。但“恐怖谷效应”至少能部分说明,人类对于“类人机器人”的心态是非常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对于出现与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充满期待,还有一丝特别兴奋的挑战心态,就像我们去外星球找外星人一样,但另一面又充满潜在的恐惧——万一真“找着”了怎么办?
真“找着”了,或者真的发明出了和真的生物人一模一样的机器人,有情感、懂爱憎,还有生命周期,难道真要给他们造房子、送他们去上学,然后等他们“死去”后,还要给他们找块墓地吗?
其实这里有很多难以处理的伦理问题。人类只是单纯在创造或找寻跟我们“一模一样”的同类的过程中感觉到兴奋和快乐,但并不想面对创造和找着了之后的伦理问题。实际上,这就是人类梦想的本质,只想干成一件事,却并不多想干成之后的收获所得是什么。
《人工智能》这部电影就探讨了“找着”了之后的伦理问题。弗兰西丝·奥康纳扮演的母亲,从恐惧机器人大卫到慢慢接受了大卫,但尴尬的是,后来她的亲儿子康复了,且与机器人大卫发生了争风吃醋、冲突的情况。结果,机器人大卫只能被遗弃,被送去了专门的“机器人屠宰场”。
但好在各种机缘,大卫逃出了“屠宰场”。不过当大卫再次“复苏”后,已经是2000多年后,地区的生物人类早灭绝了,曾经让他感受过人类母爱的母亲也早就不在人间。他后来通过保存下来的母亲的一缕头发,将母亲复活,不过可惜,这位复活的母亲只能活一天,但大卫依然感觉很满足。这就是大结局。
斯皮尔伯格不愧是煽情高手,但他的这部电影确也提出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人类在比拼制造“类人机器人”,造得越像越牛,可真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机器人,阁下又该如何面对?
——这种既期待又恐惧的感觉,正是我们在制造人形机器人时的真实状态,也是人类在创造或发现类人生命这一梦想的真实状态。
这次小鹏最新款的机器人,是个女性,有胸有翘臀,走路还特别婀娜,步态相当优美,一眼看过去,升高、体型真的像真人。很多观众对此不相信,何小鹏说很“心酸”,但我觉得他只是假装“心酸”,内心应该是感到很骄傲的。
因为观众“不相信”这事本身,实际就是一种赞美,除了部分是因为“信任透支效应”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款机器人触发了他们内心的“恐怖谷效应”,也就是说这款机器人做得太逼真了。
环顾当前地球各大机器人厂商造出的各类人形机器人,有几个人形机器人能像小鹏的IRON一样触达到人类的内心深处的既期待又兴奋的恐惧呢?而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可以载入机器人史册的大事件。印象中,这还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次撩拨起如此广泛的“恐怖谷效应”。此前宇树会甩手绢、跳舞,大家都还只觉得好玩、新奇和可爱。
![]()
技术难点
市面上,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动作僵硬、卡顿。小鹏IRON却几乎没有“机器味”、“人里人气”,这当然是小鹏这家公司有意为之。这里头的核心秘诀,是IRON机器人采用了"骨骼-肌肉-皮肤"一体化仿生架构。
先说骨骼层。
过去的机器人一般采用铝合金,但小鹏这次采用的是碳纤维材质,强调提升3倍,而重量降低40%,支撑机器人整体重量控制在70kg以内。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不仅能让能耗降下来,更重要的是让机器人接近成年人平均体重。
骨骼层,还有一些这次提到比较多的突破。比如,全身共设置82个自由度。
所谓自由度,简单来说就是机器人身体上能够独立活动的“关节”数量,每一个自由度通常对应一个独立的运动轴或关节,它决定了机器人运动的灵活性和完成复杂动作的能力。每个自由度通常由一个独立的伺服电机驱动,并由一个强大的中央控制器统一协调所有关节的运动,从而完成精确的动作轨迹。
比如1-3个自由度,结构简单、成本较低、运动范围有限,可以完成简单的直线搬运和传送带定点取放等动作。7个自由度以上就比较难了,可以应付比较复杂的环境,比如精密装配、医疗手术机器人。
宇树H2机器人,就是那种会跳芭蕾舞和武功的机器人,全身自由度也才31个,美国Figure机器人为62个,而小鹏IRON却有82个。
一般来说,机器人手部的自由度最多,因为指关节多且复杂,像Figure机器人每只手有16个,而小鹏IRON每只手有22个,搭载行业最小尺寸(16mm)的谐波关节(链接电机和驱动自由度运动轴的精密部件),覆盖指节屈伸、旋转等精细动作,官方实测可实现0.1毫米级的精准操作,比如拾取绣花针、拧动微型螺丝等。
除了自由度,小鹏IRON在骨骼层还有一个亮点,是它的腰部3节柔性椎骨设计,扭转角度可达±45°,远超行业主流的±30°,可完成弯腰、转身等复杂躯干动作。
肌肉层。
IRON机器人采用的是一种弹性体材料,特质上介于刚性材料和硅胶之间,可以随意揉捏、摔打,都不会产生破坏。这种材料,最早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后来被引入军用头盔充当间隔结构;近几年开始被应用在自行车把手和坐垫等日用层面。
过去的机器人肌肉通常是不锈钢、铝这类刚性材料,看着像“钢铁侠”,而弹性体材料像人类肌肉一样,可模拟人类肌肉拉伸、牵引的姿态,让机器人更仿生,看着像“蜘蛛侠”,“人味”更足。
IRON机器人的肌肉使用弹性体材料,解决了多数机器人步态僵硬的问题,实际是IRON机器人“出圈”的关键。
IRON机器人并非第一款采用弹性体材料的机器人,优必选Walker S2的肘部、智元灵犀X2的胳膊、胸甲和腿部、以及Figure 02的关节处缓震肌肉等等,都曾使用过,但也并非所有机器人厂商都有技术实力采用弹性体材料。
弹性体材料,虽然更接近人类肌肉,但会产生微变形,这就对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算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晶格结构的弹性体材料制造起来也比较复杂,只能采用3D打印,所以怎么高精度控制内部结构走向,以及大规模量产、成本控制就成问题了;再有就是弹性体材料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存在蠕变和疲劳问题,怎么要怎么解决反复变形下的耐久性和性能衰减问题,也是一大技术难点。
再说皮肤层。
IRON机器人外层覆盖1.2mm厚的柔性仿生皮肤,每平方厘米集成50个压力/温度传感器,全域传感器总量超10万个,触觉反馈延迟小于5ms。
柔性皮肤集成的触觉传感器能够精准区分棉花与石头的触感差异,而且抗冲击性能也很强,据说可承受5N的瞬时压力而不损坏。
总之,正是"骨骼-肌肉-皮肤"一体化仿生架构,让IRON机器人更像人了,触发了许多观众的“恐怖谷效应”心理,从而瞬间出圈。
但实际上,除了形似外,IRON机器人的“大脑”,也是走在诸多世界人形机器人的前列的。
IRON搭载了小鹏自研的大模型体系,构建了"VLT+VLA+VLM"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
其中,VLT大模型主管机器人的视觉、触觉、语音,具备理解环境、规划任务与自然交互的能力,算是机器人的“大脑”。主要的训练数据,是小鹏汽车XNGP智驾系统积累的近5亿公里真实道路场景数据。这是汽车公司从事人形机器人研发独有的优势。
VLA步态模型,据说是基于近1亿条真实场景数据训练出来的,可以让机器人实现步态的自主生成与动态调整,支持"视觉信号直接转化为动作指令",响应延迟仅10ms。
VLM,即视觉语言模型,能够同时处理和理解图像与文本的多模态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让机器人具备"看"和"说"的能力。这次小鹏的小鹏IRON,搭载3颗自研图灵AI芯片,总算力达2250TOPS(1 TOPS = 10¹²次操作/秒,即每秒一万亿次基本操作),为世界最强机器人算力之一。
更为神奇的,是这样一款性能如此强悍的机器人,因为使用了全固态电池,普通工况下续航 8 小时,工业巡检场景续航可达12小时,并依托汽车工厂的制造经验,整体成本可控制在30万元以内。这两个数据,在业内已经非常不错了。
在续航方面,我找了相关数据,大家可以对比下看看:
![]()
在制造成本方面,“智谷趋势”有一个统计,我引用过来,大家也可以自行对比看看。
![]()
一般来说,人形机器人成本,如果能控制在20万到30万人民币之间,就基本具备量产能力了。而小鹏也有官宣,说2026年量产。
![]()
梦想与咸鱼
关于人形机器人,金沙江创投总经理朱啸虎,早在今年3月就曾经发表过一个看法。他说,他们在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投资,原因是他认为,“现在是个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
他又说,“我问几个(人形机器人公司)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朱啸虎的影响力很大,他的话在网上被讨论了很久。有人认同,有人不认同。这都正常。
但还有人说他是“吃完饭就砸锅”,理由是,现在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得非常快”,其实作为天使投资人,他已经赚不少钱了,退出也合理,因为赚够了,但没必要退出后就唱衰这个行业,这就有点不讲武德。
其实不止朱啸虎一人唱衰人形机器人。很多投资人,包括大部分看客,都没什么信心。比如最近接受采访、苍老了许多的段永平,也有类似的悲观看法。
他说,“机器人不需要人形,一个炒菜机器人,为什么要长得像个保姆呢?”又说,“人形机器人可能去四个轮子去不了的地方,但是不是要有头呢我就不知道了”。
朱啸虎、段永平都是很成功的投资人、企业家,他们也都是公认的聪明人,而且不是小聪明,是大聪明。他们都不看好,所以人形机器人是不是有未来就很值得疑惑了。
事实上,现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确实仍面临挑战。这东西,到目前为止,似乎还就仅仅是个大玩具。今年4月,人形机器人搞了一个半程马拉松赛,仅6支队伍完赛,多数需人工搀扶。宇树机器人卖得不错,但现在二手平台出现了大量宇树机器人的转卖订单,用户普遍的反馈是"新鲜劲过了"。
缺乏应用场景、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商业化落地,这是事实,像朱啸虎、段永平之类的投资人不看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别被部分悲观投资人带偏了。
从政策向来说,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北京、深圳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发布了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
而且从投资数额上来说,市场也是普遍偏乐观的,截至2025年9月底,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328亿元,融资事件总数超140起,其中中国市场占比高达86%(约120起),成为本轮热潮的"主力战场"。
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共发生融资事件超56起,融资总额突破188亿元,创下单季度融资历史新高。9月单月融资金额一举冲上100亿元,几乎相当于第一季度某些月份总额的五倍。整个上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过亿融资的就超过44起,超过总量一半。
上面这些数据说明,还是有很多投资人看好人形机器人,并没有像朱啸虎、段永平那么悲观。
那这就有个问题,缺乏应用场景,无法商业落地,为何还有那么多投资涌入人形机器人领域,为何还是有那么多的企业家、公司热衷于去制造人形机器人呢?
要知道,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史已经很长了,像段永平那样的常识性质疑,比如炒菜机器人为何要像保姆,难道过去没有人提出过类似的疑问呢?肯定是有人提出过的。只不过,人类还是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科学家顶着这类质疑,一直热衷于制造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73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加藤一郎教授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WABOT-1。
中国人人形机器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1990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出我国首台两足步行机器人。2012年,优必选科技成立,成为国内第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2023年,因为宇树机器人大火,被认为是中国的人形机器人爆发元年,诞生了众多人形机器人企业,其中许多企业跨界而来。
小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始于2018年。2020年12月,小鹏耗资1亿美元,正式收购深圳多够机器人技术公司,正式切入足式机器人赛道。2023年10月,小鹏正式发布首款人形双足机器人PX5,2024年11月,小鹏在其AI科技日活动上正式发布AI机器人IRON,但并未公开亮相。直到2025年11月5日,在第七届小鹏科技日上,小鹏发布了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IRON,惊艳世界。
从何小鹏过去的采访来看,他是非常看好机器人的市场前景的。小鹏虽然是个电动汽车公司,但何小鹏却说,未来10-20年,机器人是一个20万亿美金的市场,会是汽车市场的两倍。他说,“我没有想过,十年后我们会卖多少机器人,但肯定超过汽车”。
![]()
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前景到底有多大,以及这块市场到底何时大爆发,我不太敢预测,也不想预测。但我想,无论是否有市场,人类都会锲而不舍地制造人形机器人。我的理由是这样的:
像段永平、朱啸虎之类的质疑者的思考,多是功能向的思考,就是他们老是想着机器人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功能、满足人类什么需求。但这种思考的本质,是以自然人为中心,就是自然人想吃饭,但不想动筷子,然后发明一个机器帮忙夹菜。
但其实人类造人形机器人所以追求的目的,从来就不是那么功利而乏味的,而是寄托了人类的一种梦想,就是人类不用通过生育,却能制造出具备情感、知觉和爱憎等像自然人一样的生命体。
在讲究投入产出比的投资人看来,这在他们有生之年可能是幻想,很不靠谱。但无论你再怎么嘲弄,这就是一部分人类所具备的想象力,甚至是他们的本能,你不具备这种想象力,一辈子在赚多少钱的算计里打转,这很好,但无法否定和打击有这种想象力的人。
人类没有发明飞机之前,盯着头上的小鸟自由飞翔,那是什么感觉?后来,人类不仅飞上了天,还登上了月球。
所以朋友,制造出有自然人生命体征的人形机器人,是一切机器人乃至人工智能产业人的终极梦想啊。而我们都知道,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啥区别吗?
这次小鹏发布最新一代的IRON,引发全球轰动。他们家的股票,据说在短时间内上涨了10%。为什么会涨呢?难道真的是大家预测小鹏的人形机器人马上就能赚钱了?
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吧,而是许多股民,都是通过这款机器人,才第一次发现小鹏这家汽车公司,不仅是赚风口钱的电动车公司,而是真的很有未来感、科技感,还保留着誓将不可能变可能的梦想。
与此相对,某家据说特别能赚钱特别能营销的电动车车企,最近股价跌得连那谁都不认识了。两相对照,大概许多股民会像我一样,当然更希望中国出现更多有梦想、着眼未来的科技公司、投资人。所以很高兴,小鹏是一家还有梦想的科技公司。
作者:肖申克,蓝钻故事主笔
部分参考资料:
1、小鹏机器人,为啥真的像人,邱晓芬,36kr
2、揭秘小鹏机器人:挖来英伟达大牛,产线已落地几百台|智3、能涌现独家,邱晓芬,36kr
4、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生产人形机器人,智谷趋势
5、超328亿!2025前三季度人形机器人融资狂飙,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协会。
6、朱啸虎要“自绝于”人形机器人行业?其唱衰“暴论”有无道理,刃辛机器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