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对比,
说的是食品与菜篮子的调查,
大致意思是说,通过超市和网购来进行菜品选购的比例,
正在逐年上升,
同时稳步下降的,是当地菜市场在这方面的逐渐弱势,
在受访者调查中,人们对于为什么不去菜市场买菜的理由,
大多集中在与菜场摊主的沟通“不畅”所导致的结果,
这段数据的有意思之处就在于,
人们似乎对于消费需求的改变,不再倾向于“眼见为实”,
而是更依赖于“价格合理,减少扯皮”这一需求的合理化膨胀:
讨价还价这种行为,本质上是质疑与反质疑的潜在博弈,
当质疑得以“获利”的次数越多,
那么人们就会下意识的认为,拒绝信任,
便是获利的“前兆”。
东西贵了,就要砍价,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
看似约定俗成,实则颇具玩味之意。
比如上面提到的传统菜场,
买卖不仅是单纯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而更是一场充满人情味与口舌之争的合理博弈。
摊主的吆喝,顾客的讨价还价,
这曾是市井气息的标准化象征。
现如今来看,这种“沟通”却成为许多人的负担。
从之前看到的调查来看,
不少消费者将不去菜市场买菜的理由
归结为与摊主的沟通“不畅”。
这种“不畅”不仅指价格上存在疲于博弈的争议,
更是让“这东西究竟多少钱卖我才合理”这个概念,
渐渐引申为一种急切渴望实现的诉求,
毕竟,谁赚钱都不容易,
如果花钱还要“斗心眼”,搞什么斗智斗勇,
甚至存在门槛效应:
你不会砍价,就会被坑。
这种现象的滋生,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
开始逐渐摒弃这种购买方式,
转而选择更为透明的消费模式。
![]()
当然,事实上或许不止于此,
我所在的社区,经常有服务人员组织中老年人学习网购知识,
透过学习,很多中老年人也逐渐意识到,
原来买东西不需要那么麻烦,
合适就买,不合适也不用浪费口舌。
“有些人就喜欢砍价,这是他们的消费习惯,”
“但更多的人是没办法,不砍价就吃亏,”
“谁又愿意吃亏呢?”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砍价本身,是质疑价格的合理性,
而当砍价本身带来收益的同时,
就会导致这种质疑成为一种维护自身利益的手段,
所以,与其说是砍价促成交易,
倒不如理解为,合理的质疑,得到了事实的回馈,
所以为何不质疑呢?
反过来说,恰恰是因为价格上的不合理,
又因为“不合理但还想占你便宜”的想法充斥着交易的过程,
因此,通过砍价这种手段来将质疑合理化的过程,
实际上,
是一种双向利好,但与双赢无关的交易手段:
这听起来有些别扭,
但是在这里,
别扭才是“正道”。
![]()
明码标价背后的意义,是接受就买,
不接受就不买的直白反馈,
在菜市场里,价格这个问题的尺度,
往往只有在拉扯之中,才能窥其一二。
我曾经问过一些买菜方面的砍价高手,
既然他们的动机是质疑,那么信任在这其中的意义又是如何,
事实上,当我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
就遭到了非常一致的嘲笑,
但当我明白他们为何嘲笑这个问题的理由之后,
我也确实认为,这样的问题,
本就不该存在:
在通过质疑获利的场所里,
信任的价值,连筹码的谈不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