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钢琴比赛该消失吗?”|文汇·文化视点

0
分享至


“音乐不是体育,艺术无法量化。”近日,匈牙利钢琴大师安德拉斯·席夫的一番言论在古典音乐界引发热议。这位以对巴赫的精深诠释闻名,同时也是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派作品的权威演绎者直言“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应该消失”,炮轰赛事“非常糟糕”“很无聊”。面对当今乐坛众多比赛获奖者陷入“获奖即巅峰”的职业困境,席夫发出了音乐比赛意义何在的质疑。


2025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因首创“全能赛制”引起了国内业界的关注。

席夫的质疑声犹在耳边,2025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因首创“全能赛制”引起了国内业界的关注。11月10日,4名进入决赛的中外钢琴选手从福建泉州来到上海,携手上海音乐学院室内乐团演绎莫扎特协奏曲,展现对音乐全局的掌控力。全球首个以“音乐家比赛”命名的国际赛事,以独创的“全能赛制”和鲜明的育人理念,为席夫的质疑提供了一份创新答卷,“上海样本”更向世界展现了音乐赛事的另一种可能。评委会主席、芬兰萨翁林纳音乐学院院长拉尔夫·戈托尼告诉记者,音乐比赛的真正使命是推动青年音乐家从“技术精湛的演奏者”向“有生命力的艺术创造者”转变,赛事设计致力于引导青年音乐家主动交流、吸收不同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养分。“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创造力,避免陷入千人一面的演奏困境,才能在艺术道路上实现长远发展。”

争议:艺术量化之困与比赛价值之问

“艺术不是娱乐,它有更深的维度。”席夫在采访中反复强调音乐的本质是连接人心的精神体验,而非可量化的竞技项目。在他看来,传统钢琴比赛陷入了“表演秀”的误区,裁判的主观偏好、单一的技艺评判,让艺术沦为“评分游戏”。更尖锐的是他对比赛生态的批判:“很多比赛第一名现在在哪里?消失了吗?”这种对“获奖即巅峰”现象的拷问,戳中了全球古典音乐赛事的共同痛点——在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旗下,全球仅钢琴类赛事就超750项,年产出前三名获奖者超2000人,但真正能持续深耕艺术、建立长期事业的寥寥无几。

席夫的观点并非孤例。在古典音乐界,关于比赛是否背离艺术本质的讨论从未停歇。拉尔夫·戈托尼也认为,当前世界钢琴演奏水平已达到极高水准,尤其在中国,选手的技巧能力几乎逼近极限,单纯在“更快、更响、更精准”的技巧维度上突破已难以为继。同时,传统赛事往往让选手陷入炫技至上的误区,却忽视了音乐协作、艺术诠释等核心素养。


而这,正是中国音乐教育者试图破解的难题。“当全球乐坛都意识到复合型人才是刚需,上音选择先行一步。”大赛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的这句话,点明了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的创办初衷。

破局:从“钢琴高手”成长为“全能音乐家”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11月10日的决赛现场,四位选手的表现颠覆了人们对钢琴比赛的固有认知。法国选手亚瑟·科塔朗、中国选手谢凌飞等参赛者不仅要在钢琴上演绎莫扎特协奏曲,更要同时指挥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完成演奏。这种“边弹边指挥”的终极考核,让赛场成为检验综合素养的舞台。最终亚瑟·科塔朗摘得桂冠,谢凌飞斩获亚军。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法国选手亚瑟·科塔朗

“我们希望培养的不是单一独奏人才,而是像贝多芬、莫扎特那样能创作、能演奏、能指挥的全面型音乐家。”廖昌永说。不同于传统比赛的“独奏为王”,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首创“三轮递进、多维贯通”的评估体系。初赛考察钢琴独奏功底,复赛涵盖室内乐协作与艺术歌曲合作两大板块,决赛则升级为指挥与乐队协作的复合考核,构建起从“演奏者”到“音乐诠释者”再到“舞台引领者”的完整评价链。

作为大赛评委之一,享誉欧洲的指挥家、小提琴家彼得·查巴认为,钢琴作为兼具“交响性”与“对话性”的乐器,本身就如同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能够承载并表达丰富多元的情感、场景与文化内涵。“这种独特属性为赛事创新提供了核心支撑,也决定了钢琴家不应局限于独奏的孤芳自赏,而需走向更广阔的艺术合作空间。“例如,当钢琴家接触莫扎特的歌剧与室内乐后,再回到其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会对作品的情感表达、结构逻辑产生全新理解。而与声乐艺术家合作时,钢琴家从歌唱者的呼吸控制、分句处理、语言发音中获得启发,为器乐演奏注入新的艺术视角。”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中国选手谢凌飞

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在评判机制上也有突破性的创新。比如在决赛环节,评委并非仅依据舞台表现打分,而是从选手与乐队的排练阶段就开始全程观察记录,评估其沟通能力、音乐把控力和协作意识。“排练是观察选手综合素养的最好窗口。”廖昌永解释,这种全流程评判打破了“一演定胜负”的局限,更贴合音乐职业的真实生态。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波德裔选手宋雅·克沃莉克

“音乐家在舞台上永远不是独自一人。”波德裔选手宋雅·克沃莉克的感言,道出了所有参赛者对赛事理念的认同。另一位大赛评委,芬兰指挥家、小提琴家奥科·卡姆认为,钢琴家的指挥实践能迫使他们跳出个人演奏视角,学习与乐团的沟通协作、声部平衡把控和艺术意图传递。“指挥需具备宏观的艺术视野和强大的沟通能力——要将乐谱背后的完整艺术世界传递给乐团的每一位成员,让大家形成艺术合力。这种能力的培养,能反哺钢琴演奏,让钢琴家在独奏时更注重声部层次、情感递进和整体艺术表达。”

对话:中外智慧碰撞下的文化互鉴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每一轮都充满挑战和趣味。”冠军亚瑟·科塔朗的评价,印证了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的国际吸引力。这场吸引全球300余名青年音乐家报名的赛事,以创新赛制和细节设计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开放视野。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法国选手塞林·马扎里

国际音乐赛事不仅是人才选拔平台,更是推广中国作品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让国际友人从了解到喜爱中国音乐,实现中外文化平等交流互鉴,同时也为世界音乐界提供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中国智慧。复赛阶段,所有选手都必须演绎两首中国艺术歌曲,曲目选自上音与德国大熊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艺术歌曲16首》。无独有偶,来自上音附中的17岁学生章奥哲,不久前折桂第58届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他在第二轮独奏会比赛上,选择演奏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钢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苗岭的早晨》。两首技巧绚烂、风格鲜明的中国作品让评委们耳目一新,演奏视频也成为网络“爆款”,深受网友喜爱。

“演绎中国作品不仅要求理解歌词,更要读懂背后的意境。”拉尔夫·戈托尼表示,这种设计让外国选手走进中国音乐的文化内核,也让中国艺术歌曲通过赛事走向世界。而选择泉州作为复赛举办地,更暗藏深意——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古城,让选手在比赛之余感受闽南文化魅力,使音乐交流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


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部分评委

多位外国评委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首届上音国际音乐家比赛几乎在重新定义当下国际乐坛音乐人才的最新评价标准。令人欣喜的是,当中国不再只是国际赛事的参与者,而是成为规则的创新者、理念的传播者,这场由上海音乐学院、福建泉州市惠安人民政府与芬兰萨翁林纳音乐学院等海外合作院校机构联合举办的赛事,正以“全面发展、国际视野”的育人理念,为全球古典音乐界注入新的活力。正如廖昌永所言:“我们希望这里成为文化交汇的场域,让不同背景的音乐家在共情中拓展边界。”这既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自信,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艺术实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汇报 incentive-icons
文汇报
华语世界高品质人文阅读平台
263472文章数 30978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