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俄罗斯高调推出其首款国产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艾多尔”(Aidol),宣称具备情绪识别、离线语音处理、自主对话等能力,所有AI运算均在设备端完成,不依赖云端。这一消息被视为俄罗斯在科技自主化道路上的重要一步。
然而,就在俄罗斯为“Aidol”高呼“国产突破”之际,中国的商标注册系统却早已“捷足先登”——“Aidol”和中文名“艾多尔”在中国几乎被抢注殆尽。
据天眼查App显示:
- Aidol”商标已被四川某食品公司、广州某信息科技公司、温州某配件厂等多家企业申请,覆盖科学仪器、通讯服务、健身器材、食品、广告销售等多个类别,部分已成功注册;
- 中文名“艾多尔”同样被多方抢注,涉及科学仪器、医疗器械、服装鞋帽、广告销售等领域,其中部分也已获准注册。
这意味着,即便俄罗斯这款机器人未来有意进入中国市场,也将面临严峻的品牌障碍——要么高价回购商标,要么被迫改名,甚至可能因商标侵权被限制销售。
这种“国外新品未到,国内商标先占”的现象,在科技领域屡见不鲜。从特斯拉早期“TESLA”被抢注,到元宇宙、ChatGPT、Sora等概念爆火后商标遭哄抢,中国商标市场早已形成一套敏锐的“热点捕捞”机制。
而此次“Aidol”被抢注的主体尤为杂乱:食品厂、配件厂、信息公司……显然并非真正要开发机器人,而是典型的“商标囤积+待价而沽”行为。这不仅扰乱市场秩序,也给真正想做技术落地的企业设下无形门槛。
讽刺的是,俄罗斯强调“Aidol”能离线运行、保护数据安全,主打“技术自主”,却没料到在知识产权战场上,连名字都未能守住。
这也给中国企业提了个醒: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技术专利重要,品牌商标同样关键。有时候,一个名字的归属,就决定了你能否走进某个市场的大门。
如今,“Aidol”在俄罗斯是国家骄傲,在中国却成了别人的“商品”。
这场无声的商标战,比机器人走路更早分出了胜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