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新闻全景汇总(2025.11.12 20:00-2025.11.13 20:00)
一、国际新闻(50%)
1.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僵局终结,全球股市迎报复性上涨
【华盛顿讯】历经43天的停摆后,美国联邦政府僵局于11月13日迎来破解关键节点。参议院此前于11月10日以60票赞成、40票反对的比例通过《持续拨款与延期法案》,众议院于13日晚间完成最终表决,标志着美国历史上最长纪录的政府停摆正式落幕。这一结果迅速传导至全球金融市场,引发“风险偏好”回归热潮:欧洲Stoxx600指数与英国富时100指数同步创下盘中新高;印度Nifty50指数与Sensex指数受美联储政策宽松预期及美国政局稳定双重利好推动,刷新历史峰值;香港恒生指数也顺势攀升至一个月以来最高点。从影响来看,政府重启将恢复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运转,缓解约80万联邦雇员的生计压力,同时避免了国债违约风险升级。但深层矛盾未根本解决,两党在预算分配、移民政策等议题上的分歧仍可能在明年拨款周期再次引发僵局,市场对此保持谨慎观望。
2. 中东局势升级,美以土“三线博弈”重构地区秩序
【贝鲁特/安卡拉/华盛顿综合讯】11月13日,中东局势呈现军事、外交、法律三线激化的复杂态势,以色列、美国与土耳其的博弈主导了地区格局变动。军事层面,以色列国防军于13日晚间对叙利亚与黎巴嫩边境的武器走私路线实施精确打击,目标直指负责伊朗武器转运的真主党“4400部队”,意图切断真主党后勤补给;同时以军向贝鲁特南部社区发布强制疏散令,这是2024年11月27日停火协议生效后,首次将军事威胁指向真主党在黎巴嫩首都的核心据点,理由是指控真主党借停火重组战力。外交层面,美国代表团向黎巴嫩政府递交“60天最后通牒”,要求其限期解除黎塔尼河以南真主党武装、关闭真主党金融机构并推动经济去现金化,否则将停止调解并退出黎巴嫩事务,形成与以军军事行动相配合的“钳形攻势”。法律层面,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首席检察官办公室以“种族灭绝”和“反人类罪”为由,对包括内塔尼亚胡在内的37名以色列高官发出逮捕令,不仅禁止其入境,还寻求国际通缉,暴露了北约内部在中东政策上的严重分裂。此次博弈将进一步加剧地区动荡,可能引发真主党报复性袭击,同时北约内部裂痕扩大也会削弱其地区影响力。
3. 特朗普10亿美元诉讼引发BBC领导层“地震”,媒体界现寒蝉效应
【伦敦讯】11月13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发起的10亿美元诉讼导致英国广播公司(BBC)领导层全面更迭,引发全球媒体行业震动。事件导火索为BBC《全景》栏目播出的纪录片,特朗普法律团队指控该片存在恶意剪辑:将其2021年1月6日演讲中相隔54分钟的两段话拼接,制造出“指示支持者前往国会后立即呼吁暴力”的虚假场景,构成诽谤。尽管法律专家普遍认为,基于英美诽谤法时效和举证要求,特朗普胜诉概率极低,但10亿美元索赔的政治威慑力显著。截至13日,BBC总裁蒂姆·戴维与新闻CEO德博拉·特尼斯已双双辞职,新任董事长萨米尔·沙阿公开承认剪辑为“判断失误”并致歉。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陷入两难,既要表态捍卫媒体独立性,又不得不敦促BBC“整顿内部”。分析指出,特朗普已实现“不战而胜”,通过高压诉讼成功“斩首”全球顶级媒体领导层,这将在国际新闻界引发长期寒蝉效应,媒体对政治人物的批评报道可能更趋保守,进而影响舆论监督功能的发挥。
4. 亚太地区遭遇安全、气候、基建三重挑战
【亚太综合讯】11月12日至13日,亚太多国同时面临多重危机交织的复杂局面。巴基斯坦方面,12日伊斯兰堡法院外发生自杀式爆炸袭击,造成12死27伤,总理谢巴兹·谢里夫随即指责为“印度国家恐怖主义”,印度外交部坚决否认,分析认为巴方或意图通过指责外部转移国内对安保失败的不满,导致南亚地缘紧张升级。中国台湾地区,台风“凤凰”登陆后虽风力减弱,但带来“创纪录降雨”,造成51人受伤、8300余人疏散,宜兰县等多地爆发洪灾,水位深及颈部,气象官员警示“风力减弱但降雨毁灭性增强”已成为气候变暖下的风暴新特征。澳大利亚则在COP30全球气候谈判期间宣布放弃“净零”排放承诺,此举引发国际社会批评,可能削弱全球气候治理合力,尤其对亚太地区减排进程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中国四川省阿坝州洪启大桥(通车仅半年)于12日发生部分垮塌,所幸当地政府11日巡查发现裂缝后及时封控,实现“零伤亡”,既暴露基建质量隐患,也彰显了预防性治理的成效。多重危机叠加下,亚太各国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区域合作机制面临严峻考验。
二、国内新闻(30%)
1. 秋粮收购量突破1亿吨,粮食安全保障基础稳固
【央视网讯】截至11月12日,我国秋粮收购工作进展顺利,收购量已超1亿吨,同比基本持平,主产区收购进度有序推进。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当前东北玉米、中晚籼稻收购已进入高峰期,华北、黄淮地区玉米收购陆续展开,市场购销活跃。今年秋粮生产克服局部洪涝、干旱等灾害影响,实现丰产丰收,优质稻谷、强筋弱筋小麦等优质品种占比提升,符合市场需求。为保障收购顺畅,各地粮食部门加强产后服务,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粮食烘干、清杂等服务,同时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压级压价”“转圈粮”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秋粮收购的稳步推进,为全年粮食供给提供了坚实支撑,进一步巩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也为应对全球粮食市场波动提供了充足底气。
2.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赛事进程过半,多项纪录被打破
【央视网讯】11月12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进入第三个比赛日,当日共产生28枚金牌,赛事精彩程度持续提升。在田径项目男子100米半决赛中,广东选手苏炳添以9秒98的成绩刷新赛会纪录,晋级决赛;游泳赛场女子400米自由泳决赛,浙江选手李冰洁以4分01秒23夺冠,接近亚洲纪录。除竞技赛事外,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同步开展,来自全国的基层体育爱好者参与广场舞、太极拳、围棋等项目比拼,展现了“全民全运”的办赛理念。本届全运会首次在多个项目中引入智能裁判系统,通过AI技术提升判罚精准度,同时优化观赛服务,开通多条赛事专线公交,增设线上观赛直播间,累计观看人次已超5亿。全运会的顺利举办,不仅为巴黎奥运会选拔了优秀人才,更推动了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的深度融合,彰显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态势。
3. 外交部回应欧盟华为中兴设备禁令提案,坚决维护企业权益
【财联社讯】针对欧盟委员会考虑强制成员国移除华为、中兴电信设备的报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1月12日的例行记者会上作出回应。林剑表示,中方注意到相关动向,欧盟此举缺乏事实依据,也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中方敦促欧盟摒弃保护主义,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避免损害企业投资信心。据了解,华为、中兴在欧盟电信市场深耕多年,其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得到多个第三方机构验证,欧洲多个运营商也明确表示移除现有设备将导致成本大幅增加、网络建设延误。此前,中国通信企业已就类似歧视性政策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分析指出,欧盟若推进相关禁令,不仅会损害中欧经贸合作互信,还可能影响欧洲5G网络建设进程,最终导致“双输”局面,中方的立场既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也为中欧数字经济合作指明了公平竞争的基本准则。
4. 重大基建与文化纪念工程密集推进,彰显发展活力
【央视网讯】近期我国多项重大工程与文化项目陆续落地,展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活力。交通领域,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宣布将于11月30日正式启用,航站楼内首创航空观景点,旅客可近距离观赏飞机起降,同时配备智能值机、行李追踪等全流程智慧服务系统,投用后将使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提升至1亿人次以上,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全球的重要航空枢纽。文化领域,中国人民银行定于11月11日发行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4枚,其中金币2枚、银币2枚,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背面图案涵盖《定军山》场景、电影放映机等元素,既彰显了中国电影百年发展的历史成就,也为文化收藏市场注入新活力。这些项目的推进,既完善了基础设施网络,又传承了优秀文化,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
5. 中美经贸磋商共识落地,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暂停实施
【财联社讯】美东时间11月10日,美国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在《联邦纪事》发布公告,宣布暂停实施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一年,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1月12日表示,此举是美方落实中美吉隆坡经贸磋商共识的重要举措。据了解,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涉及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此前因可能过度限制企业正常贸易引发中方关注。此次美方暂停实施该规则,为中美高科技领域贸易往来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减少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商务部同时表示,对于暂停一年后的安排,双方将继续保持沟通。分析认为,这一进展是中美经贸领域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的积极成果,有利于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尤其对依赖中美技术合作的企业而言,将有效缓解合规压力,为双边经贸关系回暖奠定基础。
三、深度文章与社论解析(20%)
1. 社论解析:美国政府停摆终结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来源:财新网)
该社论指出,美国此次43天政府停摆的终结,本质是两党在中期选举前的策略性妥协,而非根本性分歧的解决。从政治层面看,共和党内部强硬派因反对对乌克兰援助和移民政策分歧发起停摆,而民主党则坚守预算框架,随着停摆导致的公共服务瘫痪引发民怨上升,共和党选情承压,最终不得不让步。经济层面,停摆期间约80万联邦雇员停薪,零售、旅游等消费领域受到直接冲击,据美联储估算,停摆已导致美国三季度GDP增速下降0.3个百分点。尽管股市出现报复性上涨,但市场对两党反复博弈的担忧未消,长期可能推高美国国债收益率。对全球而言,美国作为最大经济体的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波动性,尤其新兴市场面临资本流动波动风险。社论强调,美国政治极化导致的治理失效问题长期存在,未来仍可能通过政府停摆、债务上限危机等形式显现,全球需做好应对预案。
2. 调研报告:气候变暖下极端天气的应对之道(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联合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近五年我国极端降雨事件发生频率较20世纪末增加37%,且呈现“雨强更大、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的特征,与此次台风“凤凰”引发的极端降雨趋势一致。报告指出,极端天气增多的核心原因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导致大气持水能力增强,同时城市化进程中硬地面积扩大,加剧了内涝风险。从应对经验看,四川洪启大桥“零伤亡”案例凸显了“监测-预警-处置”全链条预防性治理的有效性:当地交通部门建立了新建桥梁每月巡查制度,发现裂缝后12小时内完成封控,避免了人员伤亡。报告建议,未来需强化极端天气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建筑工程抗灾标准,同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雨洪调蓄能力。此外,应加强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推动发达国家履行减排承诺,从源头遏制极端天气频发态势。
3. 深度分析:媒体诉讼危机中的舆论监督边界(来源:联合早报网)
针对BBC因剪辑问题遭特朗普诉讼并引发领导层更迭事件,《联合早报》刊发深度分析指出,此次事件折射出全球媒体舆论监督面临的三重困境。其一,政治极化背景下,媒体客观报道难度加大,部分媒体为追求传播效应采用情绪化表达或不当剪辑,损害了自身公信力;其二,强权人物利用法律诉讼作为“武器”,通过高额索赔制造威慑,导致媒体“自我审查”加剧,舆论监督功能弱化;其三,英美不同的诽谤法体系为此类博弈提供了空间,英国诽谤法对原告保护更强,而美国则要求公众人物举证“实际恶意”,此次特朗普选择在英国发起诉讼,正是利用了法律体系差异。分析认为,媒体要摆脱困境,需强化内部采编流程管控,坚守事实核查底线;同时国际社会应建立媒体保护机制,防范政治力量对媒体的过度施压。此外,公众也需提升媒介素养,理性辨别信息真伪,为媒体独立报道营造良好环境。
四、历史上的今天
1492年11月13日,意大利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率领船队首次抵达加勒比海地区的巴哈马群岛(一说为圣萨尔瓦多岛)。这一事件打破了美洲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启了欧洲对新世界的探索与殖民时代。历史意义在于:其一,推动了全球地理大发现,促使人类对世界版图的认知实现质的飞跃;其二,引发了“哥伦布大交换”,美洲的玉米、土豆、番茄等作物传入欧亚,欧亚的小麦、马匹、牲畜及疾病传入美洲,深刻改变了全球农业结构与人口分布;其三,虽然殖民扩张伴随血腥冲突与文化灭绝,但客观上促进了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和不同文明的碰撞融合,为后来的全球化进程奠定了历史基础。
五、名人语录
“媒体的职责不是迎合当权者,而是保护那些无法为自己发声的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坚守事实的神圣性。”——克里斯蒂安·阿曼普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资深战地记者、多项国际新闻奖得主,其从业生涯始终致力于冲突地区报道,以客观真实的报道风格享誉全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