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媒公布了HQ - 20首次公开展示的实弹测试画面,这一举措证实了该装备已从阅兵式上的展示,转变为积极投入作战使用。
2025年11月11日,中国发布了一部空军周年纪念影片,其中包含首次公开发布的HQ - 20防空导弹系统实弹试验记录,完整呈现了从导弹起竖到拦截器释放的发射流程。
视频显示,该系统自2025年9月胜利日阅兵式首次公开亮相后,已应用于中国防空体系的常规训练活动。影片还更为清晰地展示了八单元发射器布局,以及该系统在中国国防网络中的定位——填补HQ - 16和HQ - 22A单元之间的中远程防御部分。
HQ - 20的发展历程可回溯至中国多年来在地对空导弹库存中高端领域的不懈探索与钻研。早期,中国的防空系统涵盖了HQ - 2、HQ - 61、HQ - 12和HQ - 16等型号,其发射方式从倾斜发射逐步演进为垂直发射。其中,HQ - 22作为远程HQ - 9的补充型号被引入,具备更大体积与更低成本的特点。
![]()
HQ - 20的研发初衷,是为了以具备全向交战能力和更快反应时间的垂直发射方案,替代尚存的倾斜发射中程系统,从而适应多方向威胁的作战环境。该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在保持或增加射程的前提下减小导弹尺寸、集成新型导引头,以及提升雷达和数据链的抗干扰性能。同时,这些升级还需与单辆车搭载更多待发导弹的需求相契合。
据相关报道,2020年至2024年间,在沿海、沙漠以及高干扰条件下开展的射击试验,有助于验证该导弹的制导性能、雷达稳定性和机动性。至2025年,HQ - 20亮相于9月的阅兵式,这或许意味着其已初步具备作战能力。
HQ - 20作战单元似乎围绕移动运输架设发射器(TEL)、雷达车辆和指挥单元构建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火力打击单元。每个发射器安装于重型轮式底盘之上,通常为8×8高机动性车辆,搭载八个呈两排排列的密封垂直发射筒。该发射器可将发射模块提升至垂直状态,据信其能够在车辆无需转动的情况下向任意方向发射导弹,可有效应对从多个方位逼近的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
与该系统相关的雷达组件包含米波预警雷达,通常与JY - 27型传感器关联,用于探测远距离雷达反射截面积较小的目标。据称,火控功能由有源相控阵雷达提供,该雷达具备精确跟踪、指令更新和多目标管理能力。指挥单元负责处理来自这些传感器和外部网络的数据,在多个发射器之间分配目标,并在分散的部署区域间维持通信,以降低被攻击的风险。此架构旨在融入更大规模的防空网络中运行。
关于HQ - 20导弹的描述显示,它是一款采用垂直发射方式的固体火箭拦截器,运用惯性导航与中段指令制导技术,在末端则借助主动雷达进行寻的。部分技术说明还提及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可将动力飞行阶段延伸至末端,有助于对巡航导弹或实施规避动作的飞机进行机动拦截。
其射程数据因不同解读而存在差异:早期的基础资料显示该武器射程约为50公里;后续的技术描述将有效射程确定在150至160公里左右;一些战略评估则指出其潜在射程范围介于400至500公里之间。交战高度方面,最低可从约10米的极低空开始,最高可达约25公里,能够覆盖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无人系统、战斗机以及处于末端下降阶段的部分导弹轨迹。
一个发射连具备同时进行八次拦截交战的能力,对飞机的单发拦截概率约为0.92,对巡航导弹的单发拦截概率约为0.85。火控雷达可在约400公里处探测到约100个空中目标,并在跟踪过程中对约20个目标进行优先探测。
HQ - 20的性能数据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即在中高程频段提升火力密度、优化覆盖范围并缩短反应时间。相较于早期的六发系统(如HQ - 16发射器),八枚导弹发射器增强了待发射能力,且在方位角改变时无需进行机械旋转。
该系统的运行得益于快速的雷达刷新率、自动威胁评估功能以及对高速飞行或机动目标的管理能力。这与通过雷达频率管理和安全数据链路来对抗干扰的特性相契合。
HQ - 20旨在支持饱和攻击场景下的持续作战,发射器能够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射多发导弹,同时可依靠外部或内部传感器进行瞄准。其机动性使其既能为固定设施提供支持,也能为前沿部队提供保障,体现了它与中国空军和中国陆军的紧密联系。
2025年11月的实弹射击验证了该系统现已应用于实际的导弹训练,而非仅仅用于仪式性编队展示或受控演示。
在更为广泛的红旗系列防空导弹体系中,HQ - 20 定位于短程与远程拦截器之间,并融入了一个综合性的防空结构。该结构包含短程的 HQ - 7、HQ - 10、HQ - 11、HQ - 13 和 HQ - 17 发射器,中程的 HQ - 12 和 HQ - 16,中远程的 HQ - 22 和 HQ - 22A,以及远程的 HQ - 9、HQ - 9B 和 HQ - 9C。此外,HQ - 19、HQ - 26 和 HQ - 29 承担着高海拔和大气层外的防空任务。
在 2025 年 9 月 3 日的阅兵式上,HQ - 11、HQ - 20、HQ - 22A、HQ - 9C、HQ - 19 和 HQ - 29 部队以多段多层编队的形式联合展示,其覆盖范围涵盖了远、中、短不同距离以及高、中、低不同空域。中国方面将这种防空结构描述为能够在末端和中段阶段,对飞机、无人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形成持续的交战覆盖。
在这一布局中,HQ - 20 根据所采用的分类方式,在 HQ - 11 和 HQ - 22A 之间,或者在 HQ - 16 和 HQ - 22A 之间构建中间层。通过对 HQ - 20、HQ - 9 和 HQ - 16 进行直接比较,可以清晰地明确各系统在该防空结构中的具体功能。
HQ - 9 及其后续的 HQ - 9B 和 HQ - 9C 版本作为远程拦截器使用,射程大约在 125 公里至 400 公里之间,每个发射器搭载四枚尺寸较大的导弹。它们主要用于扩大防空区域覆盖范围,并针对某些弹道导弹轨迹实施拦截。
HQ - 16 负责覆盖较短的交战区域,其射程根据不同版本在约 40 公里至 160 公里之间,每个发射器配备六枚导弹,主要为机动部队或固定设施提供中程防空保护。
HQ - 20 通过结合约 150 公里至 200 公里的估计射程、八枚导弹发射器以及适用于 360 度全向交战的垂直发射架构,占据了中间频段。这种定位使得 HQ - 20 相较于 HQ - 9 和 HQ - 16 具备更高的待发射火力密度,并且能够拦截超出其他两个系统最佳作用频段的目标,例如低可观测飞机或巡航导弹,这些目标处于 HQ - 9 拦截范围下限以下,但超出了 HQ - 16 的最佳性能范围。
这三个系统共同构建了具有重叠距离和高度范围的防空体系,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的防空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