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产品经理都有过这种体验:看了很多产品书,懂了很多概念,但一遇到真实项目还是一头雾水。问题其实不在书,而在于一个更深层的心理学原因:“心智模型”。
每个人对世界早就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经验,这就是心理学里所说的“心智模型”。产品经理是个实践性工作。实践是一种灰度状态,它介于科学和经验之间。通常对成熟的问题,我们会用现有的科学方法去处理。而对全新的问题,我们往往需要快速试错,总结经验,然后不断探索。换而言之,我们会不自觉地运用着各种新旧“心智模型”去指导实践。
学习,其实是一个新建“心智模型”的过程。但问题是,我们脑中早已存在大量旧模型,它们常常与新知识产生冲突。这意味着,学习不仅需要吸收新知,还需要先拆除旧框架。这个过程既“辛苦”又“痛苦”,因为它意味着自我否定。
于是,我们的大脑会走捷径,用老的“心智模型”去“装”新的知识。这样既不用推翻老模型,又看似接纳了新知识,“完成”了学习。但这往往是曲解。实际上,当读书时,我们心里冒出这样的念头:“这不就是什么什么吗?”曲解就开始了。
这个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你的工作经验越多,旧的“心智模型”也会越多,越顽固。而且阅读本身缺乏外部反馈,所以你很难发现:问题可能不在书,而在自己的“心智模型”。
那么,如何突破这个困境?一种方式,是在工作中遇到一位真正愿意带你的好领导,在一次次具体的项目实践里,通过结果和复盘,看到自己的盲区。但这样的机遇往往可遇不可求。
更主动的方式,则是参加实战型培训,这种培训通常会采用工作坊(Workshop)形式,而不是单纯讲PPT。我曾参加过联合国的UCPM产品经理培训,就见识了这种工作坊教学。培训会围绕一个模拟真实环境的产品开发项目展开,学生可以在任务中探索自己的思维方式,进一步通过老师和同伴的反馈,看到自己的“心智模型”,从而完成进步提升。毫无疑问,在这一点上,培训比看书更有优势:它给了你镜子和反馈。
在我看来,阅读和培训各有所长,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已知的未知”,而培训则可以帮我们发现“未知的未知”。但无论何种学习,我们都会面对“心智模型”的问题,而真正的成长,其实是“心智模型”的重构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