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台答卷——跨越赶超的五年
![]()
11月13日下午,邢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邢台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邢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持全面工作)王银明介绍邢台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与该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共同回答记者提问。
![]()
产业体系更加优化
食品加工和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新能源装备和电子信息两大新兴产业以及44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筑起了产业支撑的“四梁八柱”,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食品加工产业形成“一带五园”隆起带。中航上大、华密新材2家新材料企业成功上市,邢钢搬迁升级项目、中钢邢机搬迁改造项目加速推进,冀中新材20万吨玻纤、南宫劳特斯分离提纯贵金属等一批新材料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全市新能源装机占比80.3%,较“十三五”末增长140.6%,位居河北南网前列。算力规模挺进省内前列,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泉城品牌更加出彩
![]()
百泉鸳水公园。资料图片
立足“扁鹊文化发祥地”和“160余里太行山”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形成了贯穿南北的太行山文旅康养产业带,“一街一河五湖十六泉”旅游休闲城市主体框架基本形成。截至目前我市旅游景区72家,其中4A级景区15家,3A级景区56家。2024年首次入选全国地级市城市品牌百强。
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十四五”期间,我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8.7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150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29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8个,市级199个,实现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产业全覆盖。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跃升,C类县全部退出,A 类县达到10个,累计获得省级县域跃升专项资金位居全省第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城乡融合更加深入
![]()
邢台褡裢机场。资料图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20年提升2.92个百分点。城市“断头路”逐步打通,褡裢机场通航、邢和铁路通车,东出西联、南承北接交通枢纽格局愈加完善。累计改造升级农村公路3825公里,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86%,全市行政村实现光纤宽带通达、4G 移动网络信号100%全覆盖,创建省级和美乡村255个,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发展活力更加充沛
![]()
临轴集团与Z&S轴承公司合作共建的中塞(国际)轴承产业共享实验室。资料图片
一批“小切口”“邢字号”改革举措接续推出,全市市场主体数量突破百万。改革试点建设成果丰硕,争创国家级试点97个、省级试点254个,151项首创改革经验在全国全省叫响。发布了国内首个数字营商环境地方标准,在全省率先制定城市社会信用促进条例,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共享式园中园”、推动企业上市的“邢台模式”等一批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入企扫码”执法模式、大气环境“AI”监管等做法在全国推广。
泉城底色更加鲜明
![]()
信都区的七里河守敬桥段景观。资料图片
空气质量综合数连续4年退出全国“后十”。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累计造林213.15万亩,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2处,七里河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浅层超采区地下水位连续43个月回升,16处泉眼喷涌,水资源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5.11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市更新步伐加快,1.7万余户居民告别棚户区,1208个老旧小区得到系统改善。医疗教育资源持续扩容,40家“泉城扁鹊堂”,166家医养结合机构,医疗服务更加便捷;179所学校完成建设,新增学位10.8万个,“三本三专”高等教育新格局形成。全面推进落实21项基本养老服务,养老机构数量增长到290家,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
一、记者:近年来,邢台市确定了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市的任务目标,请您介绍一下邢台“十四五”期间新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

![]()
邢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耀辉:
“十四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下,我市坚持资源开发与装备制造并举、场景拓展与消纳能力同步提升,全链条推进风电、光伏、储能、氢能发展,新型能源强市建设步伐加快,新能源装备产业聚链成群,主要规划指标已如期高质量完成。
一是绿色转型实现跃升。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由416万千瓦增至目前的1000.87万千瓦,占比提高17.92个百分点,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预计年底有望装机占比再提升二个百分点。2021-2024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由7.2%提升至14.2%,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十四五”目标已超额完成。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由2020年底31.2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底100.2亿千瓦时,占全市总发电量由19.73%跃升至46.65%,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二是基础设施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新增投运1000千伏邢台站以及榆横—潍坊、邢台—菏泽等特高压输电通道;新建及增容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0座,新增主变容量274.3万千伏安。新增抽水蓄能电站在建项目1个,纳规项目1个,共240万千瓦;新增新型储能电站并网项目41万千瓦,在建项目190万千瓦,预计年底实现翻倍,建成全省第一个工商业储能项目,电力调峰能力持续增强。首台氢燃料电池整车下线、首座500公斤/日加氢站投运。天然气长输管道增至9条,日供气能力由1006万立方米提升至2178万立方米,应急储气能力达2222万立方米;公共充电桩超过8000个、个人充电桩逾6.5万个,城乡充电网络全覆盖,群众绿色出行更加便捷。
三是装备制造提速成势。“十四五”期间,我市围绕发展龙型经济、坚持补链强链,积极引进行业知名企业和品牌,加快打造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创新引领、智能高效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相继引进了总投资60.7亿元的中船氢能制储项目、53亿元的中车新能源装备项目、54亿元的邢东锂电12GW高性能锂离子储能电池项目、70亿元的特变电工新能源产业项目、24亿元的埃普诺硅碳负极材料项目、12.5亿元的新新钒钛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为新型能源强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形成了以金风科技、中车株洲所在邢项目为带头,涵盖原料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风电运营的完整产业链。以邢台经济开发区、宁晋县为双核,集聚晶澳科技、华创国晶等光伏头部企业,建成涵盖拉晶—切片—电池—组件的光伏制造生态圈。储能领域同步延链拓幅,邢东锂电高性能锂离子储能电池项目、埃普诺集团硅碳负极材料生产项目、新新钒钛全钒液流储能电池项目等重点项目全部投产后,锂离子电池产能将达到22.4吉瓦时,全钒液流电池将达到1吉瓦时,风电、光伏、储能三大产业链协同发力,竞争优势持续增强。
四是顶层设计持续完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能源强市建设,助力构建具有邢台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经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并印发,明确“一区三基地”发展目标。配套编制《邢台市新型能源强市发展规划(2024—2026年)》,系统实施资源规模化开发、产业链升级、应用场景拓展、系统能力提升四大工程,构建“投资大、产业强、场景广”发展格局,为新型能源强市建设绘就了路线图、时间表和施工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更大力度、更快速度、更实举措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绿色动能。
二、记者:“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是“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请问邢台开展了哪些工作,进展成效如何?

![]()
邢台市重点项目建设促进中心副主任王斌:
5年来,我们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国家资金254亿元,争取发行602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项目建设,有效保障了一批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城市更新、防灾救灾等领域项目建设,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能办成的大事。
二是抓实重点项目建设。连续开展重点项目建设专项行动,累计实施省重点建设项目287个,完成投资512.11亿元;市重点建设项目1467个,完成投资1512.05亿元,充分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了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我市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三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落实国家和省系列提振民间投资信心的政策举措,持续开展向民间投资推介项目,健全完善建立促进民间投资资金和要素保障的工作机制,在用地、环评、融资等要素保障上向民间投资倾斜,增强民间投资活力和信心。
2021年至202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11.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青山水库、野沟门水库等水利设施项目开工建设,防洪减灾和水资源调配能力显著提升;交通网络更加完善,邢和铁路投入使用,雄商高铁建设扎实推进;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润崧宁晋风电发储一体化项目、新河县泽冀200MW风电等一批大型新能源项目快速建设。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速由2021年的-25.3%提高至目前的69.2%。
产业发展成效明显。为晶澳科技、远大阀门、德龙钢铁、建滔能源等一批优势企业的项目建设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资金支持。我市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到42.8%、91%,新动能加快增长。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累计争取10.54亿元中央、省预算内资金支持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社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覆盖临城、巨鹿、沙河、信都等12个县(市、区)87个项目;累计争取4.24亿元中央资金用于棚户区和城镇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记者: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请您介绍一下邢台市“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

![]()
邢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赵辉: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民营经济规模持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活力持续迸发,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引擎作用突出。“十四五”期间,我市民营经济持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截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6.3%,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68.0%,全市民营经济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为81.84%。民间投资增长迅猛,1-9月份,全市民间投资占固投比重66.3%;同比增长11.6%,位居全省第三。
第二、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发展动能强劲。目前,全市拥有44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其中22个年营收超百亿元,拥有规上企业1351家,生产及配套企业3.5万余家,吸纳就业86万余人。成功培育了5个国家级和12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位居全省首位;累计培育产业集群“领跑者”77家,数量全省第3;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78家,特别是拥有晶澳、今麦郎、金沙河、玉锋等一批领军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跨越赶超的重要力量。
第三、经营主体活力迸发,创新成效显著。我市持续优化准入服务,截至2025年9月底,我市经营主体总量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0.66万户,同比增长5.74%,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其中,民营经济主体98.34万户,占全市经营主体97.70%;企业30.0万户,同比增长8.6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持续夯实创新基础,大力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科技惠企政策,年度研发投入达54.8亿元。
第四、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服务精准高效。我们着力打造群众和经营主体满意的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推出“入企扫码”执法模式,全市涉企检查次数同比降低20%以上。持续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把座谈会商、下沉走访等机制融入工作各环节全过程,今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召开各种形式政企座谈会近600场,精准解决企业问题诉求1200余个,有力提升了服务质效。
回顾“十四五”,邢台民营经济在规模体量、质量效益和发展动能上均迈上了新台阶。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推动民营经济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为全面加快我市跨越赶超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尚子琪 周林 张驰
来源:邢台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范永吉 韩亭亭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