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3024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2025年11月7日至8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主办的“北大赛瑟(CCISSR)论坛·2025(第二十二届)”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展望‘十五五’——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政产学各界嘉宾代表共聚一堂,从不同视角对展望“十五五”进行探讨。
在圆桌论坛环节,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简称“众惠相互”)董事长李静受邀登台,聚焦“提升健康保险服务保障水平”核心议题,发表题为《让保险更普惠——众惠相互在带病体保险中的坚守与突围》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在带病体领域的实践探索与行业思考。
保险本质回归民生,政策引导普惠发展
“保险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保障,增进民生福祉,其本质就是普惠的。”李静在发言中开宗明义,直指保险行业的初心使命。当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金融业“五篇大文章”,其中“普惠金融”被置于重要位置,而覆盖我国超4亿带病人群的保障需求,正是保险业践行普惠使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战略与监管政策的持续加码,为带病体保险发展指明了方向。202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明确,要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发挥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这一系列顶层设计,为带病体保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行业层面,2024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基本建成高质量普惠保险发展体系,重点加大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定群体的保障供给。2025年9月,《关于推动健康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推动健康险服务健康中国战略。这些政策直接激活了带病体保险市场,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
技术赋能成为重要支撑。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召开医保平台数据赋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座谈会,推动全国统一医保系统与大数据深度融合,为商业保险精准定价、风险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2025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明确制定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进一步拓宽了带病体保险的保障边界。政策、技术与需求的三重叠加,让带病体保险从“可选项”变为行业发展的“必答题”。
相互机制契合普惠,众惠实践成果初显
作为一种基于成员间互助共济原则的保险形式,相互保险的独特优势在于自带“普惠”基因。如何发挥相互保险价值,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李静指出,“相互即普惠,这种由会员共建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天然契合普惠保险的本质要求,为破解特殊群体保障难题提供了独特的制度优势。”
在实践方面,自成立以来,众惠相互在带病体、新市民、特殊职业群体等保障薄弱领域持续探索,切实关注高风险、低保障人群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建设具备普惠性质的保险服务体系,努力让更多老百姓享受惠而不费的优质保险服务。目前,在运营的会员互助类项目超10个,累计覆盖人次超200万,包括带病慢病、新市民、高龄老人、妇女儿童、工会职工、乡镇农民等,形成了覆盖不同群体的多元化保障体系。
尤其是在医疗保障方面,众惠相互8年来面向风险系数高而保障不足的带病体人群,持续深耕带来显著成效,逐渐形成了“健康人群行为干预-慢病人群健康管理-大病人群专项保障”的独特健康保险之路。持续深耕带来了显著成效,众惠相互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保费收入358169.89万元,其中健康险实现保费收入344980.58万元,占比超96.3%,已经连续6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超过85%,是一家“真正的健康保险公司”。在其所经营的产品中,带病体产品占比超30%。
“我们所有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持续不间断地推进。” 李静强调,普惠保险要坚持长期主义。在普惠实践中,众惠相互将带病体保险作为核心突破口,从2018年推出慢性肾脏病专病系列保障计划,到2020年聚焦肝病群体开发“惠肝保”,逐步形成了“专病专治、全程管理”的产品体系,受到市场广泛关注。“我们构建的不是单一产品,而是一个‘会员共生、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健康共赢’的普惠保障生态。”
精准破局肝病保障,构建全周期生态
在众多带病体项目中,专为肝病患者设计的“惠肝保”成为众惠相互的标杆产品。李静详细解读了这款产品的设计逻辑与实践意义,展现了商业保险如何通过“相互保险+健康管理”模式,破解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创新路径。
据统计,我国慢性肝病患者约4.5亿人,每年新发肝癌41万例,五年生存率不足20%,而80%的肝癌由慢性肝病进展而来。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肝癌新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占全球的45.3%和47.1%,肝病防治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课题。但与此同时,慢肝病规范治疗的临床价值已得到充分验证。据权威期刊研究,经规范治疗,肝纤维化逆转率最高达76.7%,肝癌发生率相对下降51.1%,肝病相关死亡率降低89.9%,这一医学突破,为保险介入肝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医疗机构紧密协作,做好肝癌发生的风险减量工作,既是保险机构的核心价值,更是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基于“少发生、早发现、规范治疗”的核心逻辑,“惠肝保”构建了全周期健康管理与保障体系。在“少发生”环节,众惠相互整合线上线下健康服务资源,覆盖互联网诊疗费用,提供线下就医绿色通道,通过制定标准化健康管理路径和营养管理方案,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从源头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在“早发现”环节,引入aMAP系列肝癌风险评分工具,为医患提供定期风险评估;给予每季度甲胎蛋白(AFP)或肝功检测费用补贴,激励患者定期筛查;对发现早期可手术肝癌的医疗机构给予奖励,提升早诊积极性。在“规范治疗”环节,联合以协和医院为龙头的肝癌治疗联盟,建立规范化诊疗路径;提供20万元肝癌确诊医疗保险金,覆盖必要医疗支出;给予异地就医交通补贴,解决患者就医不便难题。
这款产品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保险“事后赔付”的单一模式,成为连接患者、医疗机构与医保体系的生态组织者。对患者而言,可获得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与经济保障,疾病恶化进程得到控制,减少灾难性医疗支出;对医疗机构而言,有效的健康改善可以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并通过标准化管理路径优化诊疗效率;对医保体系而言,通过早期干预能够减少终末期肝癌的高额治疗支出,提升基金使用效率。
目前,“惠肝保”项目已纳入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牵头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下慢性肝炎患者健康管理“研究项目,并已开始试点工作,目标覆盖超10万名肝病患者。这种对慢病进行“筛、评、管、治、险”闭环管理的模式,正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带病体保障解决方案。
“带病体保险,不仅是风险的转移和分散,更是对专病人群真正需求的洞察和满足;不仅是一纸法律契约,更是连接专病人群健康需求与医疗资源的温暖纽带;不仅是一种风险工具,更是促进‘少发生、早发现、规范治疗’的健康伙伴。” 李静在总结中如是说道。
众惠相互在带病体保险方面的实践证明,保险回归普惠本质,不仅能破解特定群体的保障难题,更能推动行业实现质量与规模的良性增长。相互保险的制度优势与“保障+服务”的产品创新,为保险业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深耕提供了有效路径。在监管政策持续支持、医疗技术不断进步、群众保障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带病体保险正迎来发展黄金期。
图 片丨壹图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