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保华在教授工人缝纫技巧。李沈鹏摄
几块不起眼的绒布、一团普通的纺线,在龙陵县平达乡的90后小伙董保华眼中,不只是简单的原材料,更是乡亲们家门口就近就业的幸福希望。
走进平达乡民安园的毛绒玩具加工基地,10台电动缝纫机正发出规律的“哒哒”声。31岁的董保华蹲在一堆毛绒布料前,耐心地给新招聘的工人演示玩偶爪子的缝合技巧:“针脚得密,线头不能露。这是我们第一批货,必须保证质量,把牌子立起来。”这位1994年出生的小伙,半年前还是在家务农的“打工仔”,如今已成为带动10余名乡邻在家门口就业的“小老板”。
今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董保华到邻近的芒市参观朋友经营的毛绒玩具加工厂。车间里,缝纫机不停运转,工人们灵活翻动布料,一个个萌态可掬的玩偶在流水线上快速成型。“厂里订单一直很足,工人培训后很快就能上手,最关键是这份工作能兼顾家庭。”朋友的话,让董保华立刻想起村里那些想干活却被照顾一家老小绊住脚的妇女同胞们。“带动大家一起干”的念头,在他心里悄悄扎了根。
回到村里,董保华立刻忙活起“市场调研”——挨家挨户走访那些想做事却离不开家的妇女。他每次都捧着从芒市工厂带回的样品,一遍遍给大家算账、演示:“你们看这兔子耳朵,看着复杂,拆解开也就三四片布,不难学。”“这个钥匙扣更简单,缝两针、扣上配件就行,熟练了一天能做几十个。”“针脚匀着点就行,机器有辅助功能,刚开始我手把手教。”听着董保华细致又实在地讲解,不少想就近干活却没门路的乡亲,眼里渐渐有了光。今年6月,在董保华的带动下,5名乡亲成了第一批外出学技术的“吃螃蟹的人”。半个月后,带着学成归来的伙伴,董保华一口气引进10台缝纫机,在村里建起加工基地,热热闹闹地开起了第一批订单的生产。
加工基地里,乡亲们在流水线工位上专注地忙碌着。除了最初外出学习的5名“元老”,这里又添了10多张新面孔。“我昨天刚到岗,负责做玩具‘天线’,昨天学了一天,现在一天能做三四百个。”53岁的郭自强话语里满是自豪。作为“元老”的张菊满也笑着说:“我以前在家就做针线活,学这个不费劲。在这儿既能顾家,又能凭手艺多挣点钱,日子美得很。”
说起收入,董保华算起了细账:“现在刚起步,大家还在熟悉阶段,第一个月每人保底1500元。等熟练了就按件算,简单步骤一两角一件,复杂的四五角一件,手脚快的一天能做上千件。”据了解,目前他的加工基地主要承接芒市毛绒玩具厂的分销订单,起步阶段每月能生产成品2000多件,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董保华心里已有了更长远的打算:等基地步入正轨,就进一步扩大生产,主动对接广东等地的源头厂商,争取能为50多位乡亲提供家门口的就业岗位。
加工基地的人声与机鸣声和谐共鸣。董保华凭着一股子闯劲和汗水,为乡亲们打通了一条家门口的增收路。这一针一线缝合的,不仅是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偶,更是深深扎根在乡土里“稳稳的幸福”。(李沈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