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继璇)近日,北京大学临湖智库国际讲坛“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治理国际圆桌对话会”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举办。多名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围绕人工智能(AI)治理相关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对话会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社会科学部副部长兼智库中心管理办公室主任、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在致辞中表示,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产业、社会与全球格局,人工智能治理是“定义我们时代”的议题,亟需在安全底线和创新活力之间找到关键平衡。这离不开学术界、政策界和产业界的跨界、跨学科合作。
北京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杨晓雷表示,AI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在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复杂风险。在此关键时刻,全球协同治理是释放AI潜力、确保其发展“安全、可靠、公平”的唯一路径。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主任贾庆国在致辞中深刻剖析了AI带来的双重影响。他表示,AI在大力提升生产效率,助力人类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伦理困境与失控风险等现实挑战,他特别提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
北京大学临湖智库国际讲坛“北京大学人工智能治理国际圆桌对话会”参会嘉宾合影。主办方供图
在圆桌研讨环节,与会嘉宾就“中外人工智能治理模式的异同与交汇”“人工智能的安全底线与创新活力的平衡”分别展开研讨,围绕人工智能治理模式、治理难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合作与治理路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的安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研究院教授、院长张凌寒分析了不同国家治理模式的共性与差异,认为各国在实践中普遍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手段,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实施重点与路径选择上,并强调治理模式需与国家制度能力相匹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讲师刘丽娜呼吁将AI视为“共同资源”而非“武器”。她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比喻,呼吁借鉴开源社区和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的经验,构建一个更看重“贡献”而非“竞争”的治理空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弗朗西斯·斯坦分析了当前社会在理解AI风险时存在的认知局限。他表示,当前围绕AI的叙事存在危险,易向年轻人传递“人类已被机器取代”的消极信号。他指出,必须重新思考并定义“人类智能的空间”,保证人类在技术演进中的主体地位,未来的治理必须建立在重申人类价值与责任的基础上。
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教授戚凯结合个人经历介绍了全球学术环境因地缘政治因素而恶化的现状,认为美国当前以封锁、结盟为基调的AI战略严重阻碍了学术交流与全球治理合作。他呼吁大国应在“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等底线议题上达成共识,通过设立国际红线,防范法律、伦理与区域安全的三重危机。
俄罗斯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德米特里·尤丁认为,最紧迫的安全风险在自动驾驶和智能机器人领域,建议通过跨国示范项目与系统性培训等,提升各国监管者对前沿技术的理解与接纳能力。
本次对话会由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北京大学人事部、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协办,启明创投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