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你听说了吗?老刘身体这么好,怎么突然查出艾滋?”饭后散步的公园长椅上,几个退休老人正低声议论着。大家都很意外,谁也想不到身边这么普通、清爽的一位大叔,会和艾滋病扯上关系。
老王压低声音补充道:“听说是做了点不该做的事,结果‘中招’了。”一句话,让本来有说有笑的氛围一下子沉了下去。
其实,关于“偶尔一次不检点行为”,究竟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多高?不少人嘴上说着“不可能轮到我”,心里却带着一丝不安。
![]()
有人觉得“一次总没事吧”,也有人把它当作无足轻重的小概率事件。但据中国疾控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权威数据显示,这个概率远没有想象的那么低。到底,偶尔一次不安全性行为,艾滋病的感染风险到底有多大?
结果,或许会颠覆很多人的常识。很多中老年人自以为“岁数大了、身体硬朗、抵抗力强”,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妨接着往下看。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不是高危人群,偶尔一次没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前我国报告的新发HIV感染病例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比上升至19.7%,远高于十年前的7%。而在新增病例中,绝大多数源于一次或极少数几次的不安全性接触。
![]()
接触途径方面,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三大途径传播。在性行为传播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异性性行为,单次感染概率为0.03%-0.1%;男男性行为,均值约为0.3%;而有明显损伤(口腔溃疡、外伤)时,风险会继续上升。千万别小看这些“零点几”的数字,因为只要“中奖了”,后果将伴随终生。
相关研究显示,假设一名成年人与HIV感染者发生一次无防护性行为,平均感染概率在万分之三到万分之一,而若伴随其他性病、黏膜破损、酗酒、免疫力低等因素,概率最高可接近千分之一。
专业人士指出,“偶尔一次”并不等于“绝对安全”,也不是概率的免死金牌。运气好与不好,只是一线之隔。
![]()
既然风险不容小觑,哪些具体行为会让这“一次”中的概率陡然升高?权威临床数据显示,以下几类情形尤需高度警惕:
从未使用安全套
持续性或偶尔未采取安全措施,感染概率增加2-5倍。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告显示,仅有约53.2%的中国中老年群体会规律使用安全套,大部分感染者自述“没想那么多”或“抱侥幸心理”。
有酗酒、性病、黏膜或皮肤损伤
酒精降低警觉力,导致行为失控;同时多种性病(如梅毒、淋病)与HIV合并感染,使病毒侵入率升高4-7倍。口腔溃疡、龟头炎等也会增加病毒通过破口进入体内的概率。
![]()
多性伴或曾与高危人群接触
有多名性伴侣、嫖娼等行为,暴露机会多,个人危害累积风险依次放大。临床数据显示,45岁以上男性报告有一次以上高危行为者,感染概率较单一性伴高出约3.8倍。
身体抵抗力下降
如患慢性病、免疫系统受损、高龄、熬夜等,人体对病毒防御力下降。
以上情形,几乎每一条都“忽视易中招”。尤其是“以为只要不是高危群体就安全”,“别相信概率侥幸,哪怕一次,也有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
面对艾滋病,恐慌并不能保护你,只有“知风险、懂防护、会行动”才是关键。权威专业建议如下:
规范防护:无论年龄、性别,发生性行为时,坚持全程、规范使用安全套。记住,“一次疏忽毁所有”,安全套防护率达95%以上。
定期检测,主动筛查:国家指南建议,有高危暴露史者(如一次未保护性行为),请于4周、12周后各检测HIV抗体。早发现、早管理。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酗酒、抽烟、熬夜、抵抗力低下都会提高感染概率;日常注意个人卫生,合理饮食,增强免疫。
关注伴侣健康,避免侥幸心理:即便“看起来干净”,也无法仅凭外表判断健康状况。尤其在中老年群体,务必互相坦诚健康史。
科学接受教育,拒绝歧视:正确认识艾滋病,远离“谈艾色变”和盲目歧视,有效保护自己和家人。
![]()
专题提醒:有特殊接触史如何急救?:一旦发生高危行为,48小时内可前往“艾滋病暴露后预防门诊”评估后用药,阻断率可高达90%以上。千万别因羞愧或讳疾忌医而错失黄金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