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5月,中国中断对美国大豆的采购已满五个月,这一决定迅速在国际农产品市场掀起波澜,也让美国大豆种植者陷入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中。
在此期间,中国加速推进进口渠道多样化,积极拓展与阿根廷、俄罗斯乃至南非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国内大力推动大豆扩产计划,逐步构建起更加自主可控的供应体系。
如今重新启动对美采购,签下18万吨订单,表面看是恢复交易,实则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战略回调。
这场持续数月的大豆较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布局?
![]()
停购策略
2025年5月,中国突然暂停从美国进口大豆,消息一经传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应声波动。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或许只是新闻中的一条简讯;但在国际贸易舞台上,这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战略行动。
在这段长达五个月的停购期内,中国并未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出击,迅速与阿根廷、乌拉圭、俄罗斯等多个大豆出口国建立联系,并首次尝试从南非引入部分货源。
![]()
当时阿根廷正面临出口疲软困境,中国适时抛出大额订单,双方迅速达成300万吨的采购协议,极大缓解了阿方库存压力。
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借助中欧班列提升运输效率,大豆输华进度明显加快,成为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补充来源。
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对单一国家的过度依赖,通过多边合作增强供应链韧性,确保国内压榨企业与养殖业原料不断档。
![]()
作为中国长期主要供应方的巴西,在此阶段出现了价格剧烈上扬,年内涨幅高达79.9%。
由于中国七成以上进口大豆来自巴西,部分出口商借机抬价,试图攫取超额利润。
然而,中国的停购举措让巴西陷入尴尬境地——市场需求虽旺,但最大买家态度明确,若价格失控,订单随时可能转向他国。
最终,巴西不得不收敛涨价势头,重新评估与中国市场的合作关系。
![]()
这一阶段的操作远不止于数量调整,更是一场精准的心理博弈。
中国向全球释放清晰信号:作为全球最大买家,不会无条件接受高价或不合理条款,采购决策将始终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利益。
这种策略的精妙之处在于,既维持了国内市场的稳定运行,又通过对供需节奏的掌控,影响了国际市场定价权的走向。
经过五个月的布局,中国不仅巩固了替代渠道,也为后续重启对美采购争取到了更有利的谈判地位。
![]()
重新采购美国大豆
五个月后,中国于2025年10月正式恢复采购美国大豆,首批订单为18万吨。
尽管规模有限,但这笔交易背后的经济逻辑和战略考量极为深远。
正值美国新季大豆收获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处于低位,预计12月船期的大豆到岸完税成本显著低于巴西同类产品。
此外,美国大豆平均蛋白含量达35%,较巴西豆高出1至2个百分点,这对饲料转化率有直接影响。
![]()
对于生猪、肉禽及奶牛养殖企业来说,蛋白质含量越高,单位饲料产出效益越强,直接降低养殖成本并提升盈利能力。
此前因停购导致部分企业库存逼近临界水平,若继续完全依赖巴西及其他替代源,存在断链风险。
此时恢复采购美国大豆,既能及时补库,又能遏制饲料价格非理性上涨,保障畜牧业平稳运行。
![]()
美方也表现出强烈回归意愿。由于失去中国市场,大量大豆积压港口,仓储与物流成本飙升,而国内消费能力有限,豆农收入锐减。
在10月举行的中美经贸对话中,美方甚至提出取消针对芬太尼相关产品的10%附加关税,以此换取中国恢复大豆采购,足见其迫切程度。
![]()
中国的这次采购绝非妥协退让,而是一次精准的“低位入场”操作。
利用美国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洼地,中国以更低成本获取优质资源,同时也压制了巴西等国继续提价的空间。
这不仅是经济层面的理性选择,更是外交与贸易协同运用的战略体现。
在全球大豆格局中,中国正通过灵活进出、择机采购的方式,建立起强大的议价能力和供应链主导力。
它向世界宣告:采购与否,何时采购,取决于条件是否合适——买家才是市场的主导者。
![]()
大豆博弈
大豆交易从来不只是简单的农产品买卖,而是涉及粮食安全、外交关系与全球经济话语权的综合较量。
中国每年大豆需求量接近1.2亿吨,每一次采购决策都必须兼顾成本控制、供应安全与地缘政治因素。
近年来,中国已在多类农产品贸易中展现出高度灵活性:2023年美国玉米价格攀升,中国连续三个月削减订单转而加大乌克兰采购;2024年巴西因气候减产,中国立即增加自美进口填补缺口。
这类动态调配机制有效平抑了市场价格波动,也让各国供应商意识到,中国具备快速切换来源的能力,不会被某一出口国“卡脖子”。
与此同时,国产大豆产能扩张成为战略支点。
黑龙江、吉林等地在政策扶持下扩大种植面积,政府提供良种补贴和技术指导,目标是将国内自给率提升至20%以上。
本土产量的增长不仅减轻对外依存度,更增强了在国际谈判中的底气。
![]()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中俄之间的新型农业合作模式:由中国提供种子与技术标准,俄罗斯负责土地耕作与基础投入,所产大豆全部返销中国。
这种“中方主导、俄方执行”的合作形式,实质上实现了生产链条的关键环节由中国掌控。
俄罗斯仅提供自然资源,而种植、品质、流向均由中方决定,堪称一种高效的跨境农业外包。
未来,中国仍将保有充分的操作弹性。
![]()
尽管白宫方面透露,希望中国承诺在2025年底前至少采购1200万吨美国大豆,并在2026至2028年间每年采购2500万吨,但中方至今未予正式回应。
这一模糊姿态恰恰体现了战略留白的艺术——不提前锁定长期合同,以便根据国际形势变化保留调整空间。
一旦美国在关税、科技限制或其他领域采取不利措施,中国可迅速调整采购节奏甚至再度暂停。
整场大豆博弈的核心逻辑清晰:全球最大买家不应是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规则的影响者。
通过阶段性停购、多元化替代与本土产能建设,中国构建起多层次、可切换的供应网络。
这一策略不仅确保了国内市场稳定,也让全球出口国明白:与中国做生意,必须基于公平合理的原则,否则订单随时可能转移。
结语
从五个月的全面停购,到如今18万吨的试探性下单,美国与巴西均对中国展现出的高度灵活性感到震动。
中国凭借多元进口布局、国产大豆扩产以及精准把握国际市场节奏的能力,成功扭转了以往被动接受价格的局面。
无论是饲料加工还是食用油供应,国内产业链的稳定性得到了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无论国际粮价如何震荡,中国都将依靠这套成熟的应对机制,在全球大豆贸易体系中占据主动位置。
这场看似平静的采购变动,实则是一堂生动的国际商业战略课,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作为最大买家,从不盲从,也从不受制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