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节主题微电影《梦远》的结尾镜头,让军迷期待多年的“大国重器”震撼亮相。
代号“玄龙”的攻击-11隐身无人机,与歼-20“威龙”隐身战斗机、歼-16D电子攻击机组成混合编队,在蓝天上完成协同机动。
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公开攻击-11的实战化影像,不仅披露了其正式列装代号,更展示了解放军“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成熟度。
距离卫星图像显示该机型在西藏边境机场进入“半实战”状态仅过去一个月,这场高调亮相引发全球关注。
外媒纷纷指出,中国在无人机作战体系建设上的路径选择,与美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战略取向。
![]()
攻击-11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无人机技术的缩影。早在2013年,其原型机“利剑”就完成首次试飞,彼时的隐身设计尚显稚嫩。
经过多年迭代优化,2019年国庆阅兵上,改进后的模型首次公开,全新设计的隐身排气系统让其低可观测性大幅提升。
此次官方披露的“玄龙”代号,标志着该机型正式脱离原型机阶段,成为空军列装的标准化装备。 作为一款飞翼布局无人机,“玄龙”的设计充满实战考量。
无垂尾结构让全向隐身性能达到最优,亚音速气动布局兼顾长航时与远航程,1500公里的作战半径远超传统有人战术战机。
![]()
其内置弹舱可携带精确制导弹药,既能执行穿透式空对地打击,也能承担情报侦察、电子压制等任务。
卫星图像显示,今年8月至9月,三架“玄龙”曾部署在中印边境附近的日喀则机场,持续一个月的实战化部署,印证了该机型已具备初始作战能力。
此次视频中最具震撼力的,是歼-20S双座型、歼-16D与“玄龙”的协同画面。
视频里“玄龙08已达6号阵位,威龙1号收到”的通话台词,揭示了这套作战体系的核心逻辑:歼-20S后座操作员专职指挥无人机,前座飞行员专注飞行与空战机动,形成“有人机指挥-无人机执行”的高效搭配。
军事专家宋忠平解读,这种编队实现了能力互补歼,-16D压制敌方雷达,歼-20突破防线,“玄龙”则深入高风险区域执行侦察或打击任务,将人员伤亡风险降至最低。
![]()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简单的“僚机配合”,而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化作战方案。歼-20S作为全球首款双座五代机,其搭载的先进数据链系统,能实现与无人机的实时加密通信。
歼-16D不仅是电子战平台,更能为协同链路提供电磁防护,确保在强干扰环境下的作战可靠性。视频中还首次曝光歼-20从内置弹舱发射PL-15中程导弹的画面,意味着有人机与无人机可共享目标数据,实施协同打击。
不同战略选择下的无人机发展 外媒普遍关注到中美在无人机作战领域的显著分歧。
![]()
美国主导的“忠诚僚机”概念,以MQ-28“幽灵蝙蝠”、XQ-58A“女武神”为代表,强调低成本、高自主性和可消耗性。这些无人机单机成本控制在200万美元以内,主打数量优势,设想通过多架无人机配合F-35作战,即使损失也可承受。
中国的“玄龙”则走出了不同路线:更大尺寸的飞翼布局、更强的隐身性能和更远的作战半径,使其更接近“无人隐身战斗机”的定位。
这种差异源于战略需求不同——在西太平洋等高威胁环境下,低端无人机难以突破密集防空体系,“玄龙”的设计更注重生存能力和关键任务执行效率。
中国还在推进攻击-11的舰载化发展,其可折叠机翼设计适配076型两栖攻击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未来将为海军提供远程打击能力,这也是美军目前尚未实现的领域。
![]()
主要聚焦长航时侦察与打击任务。测试基地还发现两款更大尺寸的飞翼无人机,表明中国在该领域已形成多型号、多用途的发展格局。
从陆基的“玄龙”到舰载改型,从侦察为主的彩虹-7到重型攻击无人机,中国的飞翼无人机发展已覆盖陆海空多场景。
这些装备的陆续亮相,印证了中国在隐身技术、人工智能、数据链系统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也标志着无人作战体系正从单一平台向全域协同演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