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鹏的女机器人Iron在发布会上走猫步登场,惊艳了全场,结果线上评论一多半都在质疑这里面是不是有真人。于是全网第一场“人机辨真”大战就此打响。
何小鹏亲自下场,一镜到底拍视频“拉拉链自证”,展示背部的晶格肌肉、柔性皮肤、电机关节,甚至耳朵位置的麦克风阵列。在发布会最后一刻,Iron在通电运行状态下被当场“剪开”,露出内部的结构与电机。何小鹏说,希望这是“最后一次需要证明机器人是它自己”。
为什么大多数人就是不信呢?
可能是我们对于机器人的想象,还停留在“金属铁壳”和“机械动作”的时代。从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夺冠的“天工Ultra”,再到“机器人运动会”上的机械战士们,我们习惯了“铁皮人”的刚硬节奏,所以当一个机器人迈着模特步出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不科学。
Iron 太“像人”了,从手臂到肩颈、从臀部到脚踝,每一个动作都像是被赋予了生命的韵律。
从技术上看,这种“像人”的真实感并非偶然。据介绍,Iron采用了类人脊椎与仿生肌肉系统,使躯干在行走时具备更高的平衡性与柔韧性。外层覆盖柔性皮肤材料,在运动时呈现出自然的动态效果。虽然这些动作源于电机驱动,而非真正的肌肉收缩,但在视觉上已足以让人产生“它在呼吸”的错觉。
据介绍,Iron 拥有 82 个自由度,其中手部 22 个,可完成“猫步行走”等复杂动作。要知道,那个在春节晚会上惊艳全国观众的扭秧歌机器人,全身的自由度只有19个。
自由度是什么?可以理解为一个机器人能动的“关节数”。自由度越多,动作越接近人类的自然流畅度。
此外,Iron 的“像人”不仅在形态上,更在认知层面。它搭载了 3 颗图灵 AI 芯片,有效算力达 2250 TOPS,并使用小鹏自研的第一代物理世界大模型,通过构建「VLT + VLA + VLM」的高阶大小脑能力组合,实现视觉、语言与运动的多模态协同。这种“直接从视觉到行动”的架构,减少了传统AI依赖语言中转的延迟,使机器人能像人一样“感知后行动”。
这场“造人热”并非小鹏独有。截至目前,全球已有约 18 家车企宣布入局人形机器人。部分车企已经有了明确的“造人”计划。
![]()
为什么车企要一边造车,一边“造人”?
车企入局既有技术协同的考量,也有商业与资本的驱动。
要理解这股热潮,先要明白一个底层事实:人形机器人,本质上是一块移动的“用电体”,就像新能源汽车一样,离不开电池系统与能源管理系统(BMS)。
自动驾驶的算法、感知系统、电机、电池等技术几乎可以直接复用。投行测算,车企造机器人的成本比科技公司低 30%–50%。整合产业链,正是车企最熟悉、也是最具优势的领域。
从产业结构看,目前全球造的机器人大致分为三层:大脑层、身体层、集成层。而汽车公司最擅长的正是“系统级制造”,所以在集成层车企的身影最密集,像特斯拉、丰田、现代、比亚迪、广汽、小鹏,都榜上有名。
![]()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已进入红海,毛利率普遍下跌。车企要增长,就必须寻找新的故事。当年马斯克一宣布 Optimus 项目,特斯拉股价即飙升。资本市场已用脚投票,“造人”比造车更有想象力。
投行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进程可能会快于自动驾驶,前者运行环境更可控、风险更低,也更容易落地。
另外投行还预测:未来,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会出现指数级增长。
![]()
何小鹏多次强调,AI的最大价值在于“改变物理世界”。在他看来,智能电动车是机器人的前序,自动驾驶技术解决的是“运动和平衡”等“小脑问题”,为人形机器人积累了关键经验。
车企的生态设想与野心
车企造人,并不仅仅为了炫技。它们在重塑一个新的智能生态。
特斯拉希望用 Optimus 支撑美国制造业的未来;小鹏想把汽车、飞行器、机器人连成AI出行生态,此外它还想让机器人走进门店、园区、家庭,成为生活伙伴;比亚迪则利用电池体系优势,打造“人机能源循环系统”。
对车企而言,机器人是AI生态的“延伸节点”。从更深层看,“造人”不只是 AI 的比拼,更是一场能源效率的竞赛。谁能造出续航更久、能耗更低的智能体,谁就将拥有新能源产业的下一个话语权。全固态电池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成为车企测试下一代能源系统的最佳载体。
当汽车不再只是出行工具,而变成人类的“外部神经系统”,新能源的尽头,可能不是造车,而是造出一个能思考、能充电的“人”。
参考资料:
1. THE STRAITSTIMES:Tesla to have humanoid robots for internal use in 2025, Musk says
2. XPENG unveils next-generation humanoid robot IRON, to begin mass production by end of 2026
3. GAC unveils humanoid robot GoMate, plans to start small-scale production in 2026
4. Meet Xiaomi's new humanoid robot, CyberOne
5. BYD Launches 'Yao Shun Yu' Humanoid Robot Project, Future Lab Continues Recruitment
6. 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
7. 界面新闻:“真人扮演”的争议背后,小鹏机器人技术含量几何?
8. 晚点LatePost:晚点对话何小鹏:为做一个真正的 CEO,我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9. 第一财经:何小鹏:汽车公司更适合做机器人
数据新闻编辑:文利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王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