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街头,56岁的李先生站在自家店铺前,霜白早已悄悄漫上鬓角。
如今的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家庭更是幸福美满。
可每当夜深人静,总有一件事像要刺扎在他心头:20年前的那次意外,他的弄丢了手机,也弄丢了一个再也打不通的牵挂。
他曾以为,这份愧疚会跟自已一辈子,直到那天晚上河南的一个电话,让他半辈子的遗憾,突然有了着落。
![]()
01 日久生情
1991年,23岁的李明(化名),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安徽淮北来到河南平顶山。
在一家单位的车间里,他遇见了比他大两岁的马雯(化名),他们共同守着一台机床工作。
那时的马雯,刚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带着3岁的儿子独自生活。
车间里的工作单调得像循环播放的老唱片,机床轰鸣着绕耳不绝,可自从有了李明的照应,寡淡的日子竟慢慢透出了暖意。
李明总抢着帮马雯搬沉重的零件箱,马雯每天中午从保温桶里舀出温热的饭菜,悄悄塞给李明。
两颗在异乡漂泊的心,就像寒冬里挨在一起的暖炉,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慢慢靠近。
他们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也没有热情似火的缠绵,只有细水长流的陪伴。
这一陪伴,就是八年。
![]()
02 劳燕分飞
李明曾以为,他们这样一直走下去,从结婚到生子甚至相伴一生。
然而,命运总在人最幸福时候,露出了它残酷的一面。
不久,李明的父亲被确诊为癌症,被家人叫回了安徽老家,照顾父亲。
父亲的病情不容乐观,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留在身边,娶一个本地的姑娘,安稳度日。
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和责任,一边是相濡以沫八年的深情,李明的心被撕成了两半。
他知道,马雯的根在平顶山,她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她不会轻易跟他走。
李明犹豫了好久,将家里的情况和自己的决定告诉马雯。
出乎意料的是,马雯没有哭闹,也没有指责,对他说:“回去吧,好好照顾叔叔。”
两个深深理解对方处境的人,选择了和平分手,他们明白,人生除了爱情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后,两人像两条交叉过的线,各自回归原来的轨道,分别组建了新的家庭。
![]()
03 雪中送炭
2001年,李明不甘于平淡的生活,揣着攒下的积蓄辞了职,决心下海创业。可创业艰难,他借遍了亲朋好友,资金依然有很大的缺口。
在绝望无助的时候,他竟鬼使神差地想起了马雯。于是,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拨通了马雯的电话。
电话那头,马雯熟悉温和的声音传来,李明没有过多寒暄,直接道出了自己眼前的困境,说明来意。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那头的马雯没有任何犹豫,给他转过了一万块钱。
在那个年代,一万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薪阶层近两年的工资。更何况,马雯经济条件也并不宽裕,她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要养。
慢慢地李明的生意有了起色,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他一直记着这笔债,这份恩。
他想着等再宽裕些,一定连本带利还给马雯。
![]()
04 音讯隔绝
就在李明的事业刚步入正轨不久,一次出差途中,他不慎将自己的手机弄丢了。
那部手机存着很多客户电话,还有马雯的电话。
他急得跳脚,他第一时间赶紧去营业厅补了卡,可旧号码里联系人却找不回来了。
他尝试着联系以前的老同事、老邻居,都没有人知道马雯的联系方式。
他曾试图给马雯写信,但信件一封封石沉大海。
他甚至好几次想过亲自去一趟平顶山,但又怕唐突打扰对方现有的生活。
这份感激与亏欠,成了他心底一个无法触碰的结。
他唯一记得的,只有马雯以前的住址 —— 平顶山市东工人镇,还有她提过的家常:父亲在十二矿上班,家里有弟弟妹妹。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牵挂非但没有淡化,反而愈发强烈。 他终于将这个埋藏心底多年的故事,告诉了妻子。
他的妻子看在眼里,心里很明白丈夫的心思。对他说:“你要是想找她,就去找吧,我支持你,把该还的钱得还给人家,当年人家帮你那么大的忙,咱不能让人家寒心。”
于是,他给河南广播电视台《小莉帮忙》打去了电话,帮忙寻找失联的初恋。
![]()
05 百转千寻
在栏目组的陪同下,李明再次踏上了平顶山的土地。
记忆中的东工人镇,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低矮的棚户区被一排排整齐的小高楼取代,昔日的街巷面目全非。
他们找到了社区工作人员,希望能通过户籍系统找到马雯的下落。
工作人员非常热心,进行了仔细的排查和走访。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户籍信息几经变更,初步的查找毫无收获。
站在焕然一新的街道上,李明脸上写满了失落与怅惘。
他喃喃自语:“二十七年了,难道真的把她的痕迹,都抹掉了吗?”
节目播出后,意外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
有人为李明的感恩之心点赞,有人帮着转发消息寻找马雯。
就在李明快要放弃时,栏目组收到了一条留言:“我是马女士的儿子。”
记者赶紧联系李明,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并于第二天电话联系对方。
![]()
![]()
06 柳暗花明
当栏目组把马雯儿子的联系方式交到李明手上时,他深吸好几口气,拨通了那个陌生的号码。
电话接通的瞬间,听到对面传来的年轻男声:“李明叔叔。”
这一声 “叔叔”,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李明积压多年的情绪。
他捂着嘴,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半天说不出话,只能哽咽着回应:“是我…… 是我……”
“我看到新闻了,我妈挺好的” ,马雯的儿子在电话里说,“她现在不在河南,等她回来,我让她跟您联系。”
挂断电话后,李先生哽咽着对记者说:“30年第一次有人喊我,我一听这声音,真受不了,”
记者再次确认说:“你确认是我们找得那家人?”
李明用力点头,眼里闪着光:“对对,千真万确,就是她儿子。”
![]()
07 久别重逢
通过马雯的儿子,两人终于重新取得了联系。约定见面的那天,阳光格外好。
李明穿着整齐,提前半小时就到了约定的茶馆。
时隔二十多年的重逢,没有想象中的激动拥抱,也没有过多的泪水纵横。
“好久不见。” “是啊,好久不见。” 他们坐了下来,聊起了分别后的种种。
他们聊起了分别后的日子,李明的生意家里的孩子;马雯的生活儿子的成长。
聊着聊着,李明从包里拿出一张银行卡,郑重地推到马雯面前:“这里有十万块,当年的一万,加上这么多年的心意,你一定要收下。”
马雯招了手说:“不要,不要这么多,你给我这么多钱,我是不会要的。”
她对李明说:“当年帮你,是因为我信你的人品。我帮的是你这个人,不是图回报。”
记者问马女士:“大家都很关心,李叔叔找你会不会影响到马阿姨的生活,会不会让马阿姨在中间难做?”
马女士说:“不会不会,我们家人都很理解,其实我们那时候,不管是友情、爱情、亲情,都很重视的。”
这场跨越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寻找,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它解开了李明心中沉积多年的结,也让世人见证了一段超越了世俗的男女之情、升华为永恒友谊的宝贵情感。
![]()
08 结语
世间最珍贵的情谊,莫过于“我信你”三个字。
一份始于青春的爱恋,最终淬炼成炼成肝胆相照的义气;
一笔雪中送炭的借款,成了岁月里永不褪色的温暖。
就像作家三毛说的:“朋友之爱,是彼此的扶持,是在困境中伸出的手,是在岁月里不变的牵挂。”
李明和马雯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却在平淡的叙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人间最真挚的情感,也让我们相信,无论时光过去多久,真情永远不会褪色。
声明:本故事根据真实故事进行改编的,有虚构演绎成分,故事经历。
信息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民生频道2025年10月31日发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