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我落魄回村,定了娃娃亲的她已嫁人,深夜,她塞给我一把钥匙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88年我闯荡失败回村,订了娃娃亲的她,孩子已会打酱油。深夜,她在打谷场塞给我一把钥匙说:这是你的翻身本钱
创作声明:本故事为原创年代文,聚焦特殊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与抉择。内含“娃娃亲”、“为救人而嫁”等特定时代情节,非完美人设。故事旨在探讨恩情、愧疚与个人成长,情感走向现实,结局并非传统圆满,请读者酌情阅读。

“你是不是觉得,我欠你的?”她堵住我的路,眼睛在清冷的月光下亮得吓人。

我别过头,不去看她,嘴里发苦。

她却不依不饶,上前一步,将一件冰冷的东西塞进我手心。

“别问为什么,”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颤抖,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陈劲生,拿着它。活下去,然后……忘了我。”



01

一九八八年的夏天,我,陈劲生,坐着村里那台唯一的“东方红”拖拉机,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陈家坳。

拖拉机突突地冒着黑烟,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颠簸,像我这三年的人生,起起伏伏,最终翻了车。

车斗里除了我,还有两袋化肥和半扇猪肉,那是村长托人从镇上捎回来的。

我缩在角落,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裤和一件破了洞的旧T恤,脚上那双“回力”鞋开了胶,露出灰色的袜子。

三年前,我就是坐着这台拖拉机离开的。

那时候,我穿着崭新的确良衬衫,揣着爹娘东拼西凑外加变卖了家里唯一一头老黄牛换来的几百块钱,在全村人羡慕的目光里,意气风发。

我是村里飞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虽然只读了个中专,但在大伙儿眼里,那就是文曲星下凡。

我拍着胸脯跟爹娘保证,不出三年,一定开着小汽车回来,接他们去城里享福。

如今,三年期满,我回来了。

没有小汽车,只有一个破旧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几件换洗的衣服,一身还不清的人情债,和一颗被现实砸得粉碎的心。

拖拉机在村口那棵大槐树下停稳,全村的目光“唰”地一下全聚了过来。

正在树下纳凉的、在门口摘菜的、追着鸡鸭乱跑的半大孩子,都停了下来。

那些目光里,有好奇,有同情,但更多的,是一种“我早就料到会这样”的了然。

我爹娘闻讯从家里跑出来,我爹的腿脚有些不利索,一瘸一拐的。

娘的头发比我走的时候白了大半,她看着我,眼圈一下子就红了,想说什么,嘴唇哆嗦了半天,最后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爹拍了拍我的肩膀,手劲很大,像是想把力量传给我。

我低着头,不敢看他们的眼睛。

我这个被寄予了全部希望的儿子,让他们失望了。

村里的闲言碎语,像夏天的蚊子,嗡嗡地往我耳朵里钻。

“哟,大学生回来啦?城里待不下去了?”

“看他那样,混得不怎么样嘛。”

“还是得脚踏实地,咱庄稼人,哪有那一步登天的命。”

我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地陷进肉里。

最大的刺痛,毫无征兆地来了。

我跟着爹娘往家走,路过村里唯一的小卖部。

门口的板凳上,坐着一个穿着碎花衬衫的女人,她正温柔地笑着,从兜里掏出几张毛票,递给一个约莫三四岁、虎头虎脑的小男孩。

“去吧,给你爹打瓶酱油,要海鸥牌的。”

那男孩脆生生地应了一声:“谢谢娘!”然后像个小炮弹似的,冲向了她身旁一个正在和人说话的男人。

那男人身材壮实,皮肤黝黑,脸上挂着憨厚的笑。

我整个人,像被雷劈中一样,僵在了原地。

那个女人,是李月娥。

那个我从穿开裆裤起,就订了娃娃亲的未婚妻。

这三年,在广东的工地上搬砖,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拧螺丝,在无数个想放弃的深夜,只要一想起家里还有个等我的月娥,我就觉得日子还有盼头。

她是支撑我熬过所有苦难的最后一点念想。

此刻,她成了别人的妻,别人的娘。

她似乎也感觉到了我的目光,缓缓抬起头。

四目相对的瞬间,她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惊讶,有慌乱,还有一丝我看不懂的愧疚。

她很快低下头,拉了拉丈夫的衣角,低声说了句什么,便拉着他匆匆走进了旁边的小路。

我站在原地,看着他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背影,心像是被挖走了一大块,空荡荡地疼。

我最后的念想,也断了。

那一刻,我清晰地感觉到,我,陈劲生,彻彻底底地,成了一个失败者。

回到家的日子,是种无声的煎熬。

家徒四壁,墙上还贴着我当年考上中专时的大红奖状,如今看来,像一个巨大的讽刺。

娘每天变着法给我做好吃的,爹则把家里那包舍不得抽的“大前门”烟拿出来,一根一根递给我。

他们什么都不问,越是这样,我心里越是难受。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日整日地抽着闷烟。

窗外,是村里人高一声低一声的谈笑,是李月娥那个孩子天真烂漫的吵闹声。

每一种声音,都像一把锥子,扎在我的心上。

我的人生,好像已经走到了尽头。

02

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个月,我整个人都快发霉了。

一个闷热的夏夜,晚饭后,我坐在院子里乘凉,爹娘在一旁摇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今年的收成。



邻居家的小栓子,一个七八岁的皮猴,光着膀子跑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只吱吱叫的知了。

“劲生哥,劲生哥!”他跑到我面前,神秘兮兮地说,“月娥姐让我给你带个话。”

我心里一咯噔,手里的蒲扇停住了。

爹娘的说话声也停了,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

“她……她说什么?”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

“她说,让你今晚上了夜,去村东头的打谷场等她。她有东西要给你。”小栓子说完,献宝似的把手里的知了递给我,“哥,这个给你玩!”

我没接,只是胡乱地摸了摸他的头。

小栓子走后,院子里的气氛变得更加微妙。

娘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

爹重重地咳嗽了两声,起身回屋了。

我心里乱成一团麻。

她已经嫁人了,深夜约我出去,算怎么回事?

她丈夫王建军,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力气大,对她也好。

她到底想干什么?

那一晚,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心里既有一丝不该有的悸动,更多的却是疑惑和不安。

等到村里的狗叫声都渐渐平息,我估摸着大概到了半夜,才悄悄地起了床,穿上衣服,摸黑出了门。

村东头的打谷场,白天是孩子们的天堂,晚上则显得空旷而 eerie。

一人高的稻草垛在月光下投下巨大的黑影,像蹲伏的怪兽。

四周除了虫鸣,再没有别的声音。

我站在打谷场中央,心里有些打鼓,甚至觉得自己有些可笑。

万一她是耍我呢?

就在我准备转身回家的时候,一个身影从稻草垛的阴影里走了出来。

是李月娥。

她穿着一件深色的上衣,头发简单地挽在脑后,神情很紧张,不住地往村子的方向看,似乎是瞒着家里人偷偷跑出来的。

我们隔着几步远的距离站着,谁也没有先开口。

空气中弥漫着尴尬和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疏离。

还是她先打破了沉默。

“你……还好吗?”她的声音很低,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就那样。”我自嘲地笑了笑,“死不了。”

她咬了咬嘴唇,似乎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我们又陷入了沉默。

月光洒在她脸上,我看见她比三年前憔悴了不少,眼角似乎有了细纹,手也变得粗糙了。

这不再是我记忆里那个扎着两个大辫子、一笑起来眼睛像月牙儿的姑娘了。

“我今天来,不是想跟你说别的。”她深吸了一口气,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

她从口袋里掏出一件东西,快步走到我面前,不由分说地塞进了我的手心。

那是一把钥匙,黄铜的,沉甸甸的,上面布满了斑驳的锈迹。

她的手很粗糙,常年干农活留下的老茧硌得我手心有些疼,但那份温热,却又真实得让人心慌。

“这是什么?”我攥着那把冰冷的钥匙,满心不解。

“别问。”她退后一步,与我拉开距离,声音压得极低,却异常坚定,“这是你的翻身本钱。”

她见我还要再问,又急急地补充了一句:“村南头那个废弃的老砖窑,储藏室的锁。你天亮前去,一个人去,别让任何人看见。”

说完,她像是怕被鬼追一样,看都没再看我一眼,转身就跑进了夜色里,很快便消失不见了。

我一个人站在空旷的打谷场上,手里紧紧攥着那把莫名其妙的钥匙,心里翻江倒海。

翻身本钱?

一个废弃砖窑的储藏室里,能有什么翻身的本钱?

03

那一夜,我再没合眼。

我将那把黄铜钥匙翻来覆去地看,心里充满了各种猜测。

是她这些年攒下的私房钱?

不可能,她一个农村妇女,哪来那么多钱。

是……是她爹留下的什么宝藏?

更不可能了,李叔,我们村的老支书,一辈子清廉,两袖清风。

我怀着满腹的疑虑与一丝连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期待,在天色最黑的寅时,摸出了家门。

村南头的老砖窑,已经废弃了好些年。

高耸的烟囱像个孤独的巨人,在夜色中沉默地矗立着。

我小时候常和村里的孩子来这里玩捉迷藏,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储藏室在砖窑的西北角,一间不起眼的低矮小屋,门上挂着一把大号的将军锁,锈得不成样子。

我掏出那把钥匙,插进锁孔。

或许是太久没开过,钥匙转动得异常艰难。

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听见“咔哒”一声脆响,锁开了。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尘封已久的霉味扑面而来。

我划亮一根火柴,微弱的光亮中,看清了储藏室里的景象。

这里面空空如也,墙角结满了蜘蛛网,地上积着厚厚的一层灰。

没有金条,没有银元,什么都没有。

只有屋子正中央,摆着一个半人高的樟木箱子。



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我走过去,箱子没有上锁。

我深吸一口气,掀开了沉重的箱盖。

一股樟木的清香混杂着纸张的墨香飘了出来。

箱子里,没有我幻想中的任何值钱东西。

只有两样东西,静静地躺在里面。

一本用蓝色布面包裹着的、厚厚的笔记。

以及笔记下面压着的一封信。

我先拿起了那封信。

信封已经泛黄,上面没有署名。

我拆开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纸。

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那是李月娥的父亲,老支书李长山的笔迹。

“劲生吾婿,见字如面。”

信的开头,让我鼻子一酸。

他还认我这个女婿。

信很长,我借着微弱的火柴光,一字一句地读了下去...

老支书在信里说,他早就看出我不是个能安心待在山沟沟里的人,有闯劲,有想法。

他为我感到骄傲。

他说,我们陈家坳穷,穷在没门路,没技术。

他年轻的时候,也想走出去,但没那个胆子。

他希望我能替他,替村里人,去外面闯出一条路来。

信的末尾,他提到了箱子里的那本笔记。

“这本笔记,是我李家祖上传下来的。里面记载了一种叫‘青花瓷砖’的烧制手艺。当年我爷爷的爷爷,就是靠这个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后来世道乱了,手艺就断了。这配方和工艺,是咱家的根,也是我留给你和月娥的家底。我把它交给月娥,让她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再拿给你。男人在外打拼,不能没有根。劲生,你若是闯出名堂了,别忘了回村的路。若是……若是失败了,也别怕,咱手里有这个,到哪儿都饿不死。拿着它,干出个样来,将来好风风光光地把月娥娶进门。”

信的落款日期,是我离村南下闯荡的前一个月。

我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火柴燃尽,烫到了我的指尖,我却毫无察觉。

我颤抖着手,拿起了那本厚厚的笔记。

打开布面,里面是泛黄的毛边纸,用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关于“青花瓷砖”的一切。

从如何选土、和泥,到如何配制那神秘的青花釉料,再到如何垒窑、如何控制火候,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甚至还有许多详细的图样,画着各种花鸟鱼虫的瓷砖纹路。

这哪里是一本笔记,这分明是一座金山!

是一条早已失传的、可以点石成金的通天大道!

我捧着笔记和信,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我一个二十多岁的大男人,就在这间漆黑冰冷的储藏室里,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原来,他们从未放弃过我。

原来,在我意气风发地离开时,他们就已经为我铺好了退路。

李月娥,她一直替我守着这个秘密。

这三年来,她守着这份不为人知的“家底”,看着我远走高飞,又看着我落魄归来。

她把这份希望,在我最绝望的时候,亲手交还给了我。

这不仅仅是翻身的本钱,这是比金子还贵重千倍万倍的信任和期盼!

我心中的颓丧、羞愧、怨恨,在这一刻,被冲刷得一干二净。

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必须成功的、不容置疑的决绝。

为了我爹娘,为了老支书的嘱托,也为了她这份沉甸甸的情义。

我,陈劲生,必须站起来!

04

天亮后,我像变了个人。

我不再把自己关在屋里。

我借了村里的板车,一个人去了后山,开始一车一车地往老砖窑拉黏土。

爹娘看我重新振作起来,虽然不知道我要干什么,但眼里的光又重新亮了起来。

我把那本笔记翻了无数遍,将每一个字都刻进了脑子里。

然后,我开始了没日没夜的研究和试烧。

那段日子,我几乎就住在了砖窑里。

饿了就啃几口娘送来的冷馒头,困了就在草堆里眯一会儿。

我按照笔记上的方法,一遍遍地选土、配料、制釉、控温。

过程比我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第一次试烧,因为火候没掌握好,一窑的砖坯全都烧裂了。

第二次,釉料的配比出了问题,烧出来的砖颜色灰不溜秋,根本不是笔记里说的“雨后天青色”。

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几乎耗尽了我所有的心力。

村里人又开始说风凉话,说我出去闯荡疯魔了,回来不好好种地,跑去跟一堆泥巴较劲。

但我没有放弃。

每当我想退缩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支书信里的嘱托,想起李月娥在月光下塞给我钥匙时那坚定的眼神。

终于,在不知道第几十次失败之后,在我几乎花光了爹娘最后一点积蓄之后,我成功了。

当我打开窑门,看到那一整窑泛着温润青光的瓷砖时,我激动得浑身发抖。

那砖上的青花纹路,或为缠枝莲,或为跃水鲤,古朴典雅,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我背着一筐样品,去了县里的建材市场。

起初,没人看得上我这乡巴佬拿来的“土玩意儿”。

直到一个来县城考察的、从省城来的大老板,无意中看到了我的瓷砖。

他当场就愣住了,捧着一块砖翻来覆去地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宝贝,这可是宝贝!”

我的青花瓷砖,一炮而红。

订单像雪片一样,从省城、从更远的地方飞来。

这种古朴又结实的瓷砖,成了那个年代富裕人家装修时最时髦、最有品味的选择。



短短半年时间,我不仅还清了家里的旧债,还成了陈家坳,不,是整个乡里第一个“万元户”。

我扩大了砖窑的规模,买了新的设备,还把村里那些赋闲的年轻人都招来当了工人,按月发工资。

我不再是那个落魄的“大学生”,而是人人见了都要恭敬地喊一声的“陈老板”。

我终于,有了底气。

我觉得,我终于有资格,堂堂正正地站在李月娥面前了。

那天傍晚,夕阳把整个村子都染成了金色。

我看到她正在河边洗衣服。

我走过去,在她身边站定。

她看到我,似乎有些局促,站起身,擦了擦手。

我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给她。

“月娥,这里面是一万块钱。”我看着她,声音有些哽咽,“这是你应得的。没有你,没有叔,就没有我的今天。这钱,算你入股的分红。”

我以为她会激动,会高兴,至少会收下。

但她没有。

她看都没看那个信封一眼,直接伸手推了回来。

她的眼神,异常平静,平静得像一潭深不见底的古井,平静得让我心里一阵阵发慌。

我终于忍不住,问出了这半年来,一直憋在心里的那个问题。

“月娥,叔他……他那么看好我,你也一直替我守着这个秘密。为什么……为什么不等我?哪怕,哪怕你多等一年也好啊。”

我的声音里带着怨,带着不甘,也带着一丝乞求。

她沉默了。

沉默了很久很久,久到天边的最后一丝晚霞都快要消失了,久到我以为她永远都不会回答了。

最后,她缓缓抬起头,看着我,那双平静的眸子里,泛起了一丝我看不懂的、巨大的悲伤。

她一字一顿地,说出了一句让我如坠冰窟的话。

“陈劲生,你真以为三年前,你爹是上山砍柴摔断了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