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月,唐朝眼瞅着就快塌了,天下兵荒马乱,老百姓过得是真苦。
可就在这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有个叫黄巢的,愣是搅得天下不安宁。
他这个人啊,从崛起到着落,不光是把历史的轮廓给画了个新样,还给老百姓的日子留下了好些个念想,直到今天都还在传。
这黄巢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一场关于人心向背的大戏,他做的那些个选择,就跟黑夜里那点着的一盏小油灯,照亮了人性的复杂,也照出了历史的冷酷。
![]()
就说公元880年冬天那会儿,黄巢带着大部队,气势汹汹地直奔长安城去。
可打仗归打仗,他这人心里门儿清,光靠拳头硬可不行,得让老百姓跟着你走,那才是真本事。
所以,攻城之前,他没带兵直接冲,反倒自己一个人,悄悄摸摸地进了浑城打探情况。
![]()
他扮成个卖货的小贩,肩膀上挑着担子,头上戴个斗笠遮着脸,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戒备森严的城里。
可兵荒马乱的,哪有真太平?
说时迟那时快,一队唐朝的巡逻兵,就那么一步步地凑过来了。
黄巢心里肯定咯噔一下。
![]()
就在这节骨眼上,街边有个卖醋的老汉,冲他招了招手。
就这一招手,把黄巢的命给救了,也把他后来的路子给带活了。
这老汉家里穷是穷,可心眼儿好,也没多问啥,就把黄巢领到自家小院里,麻利地把他藏进了一个大醋缸子里。
官兵搜了一圈,啥也没搜着,就走了。
![]()
黄巢呢,在那个酸溜溜、湿嗒嗒的醋缸里猫了一宿,虽然难受,可命是保住了。
经过这一遭,黄巢是真体会到了老百姓过得啥日子,也感受到了人间的这点儿情分。
没过几个月,他的大军把浑城给拿下了。
按说打了胜仗,该高兴才对,可他没光顾着乐,头件事就是派人去找那个救命恩人。
![]()
可乱世里,老百姓就像浮萍一样,风一吹就散了。
那个卖醋的老汉,因为被官府怀疑,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好在黄巢的人手脚快,还是把老汉给寻了回来。
他又是给钱又是给物的,还问老汉有啥心愿。
![]()
老汉就说了那么一句:“只盼着天下太平,老百姓都能有个安稳日子过。”
这话就像一道闪电,一下就劈中了黄巢的心坎儿。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黄巢做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决定,这决定不光影响了他手下兵马的纪律,也让老百姓对他刮目相看:以后打仗攻城,谁家门口挂着红灯笼的,那都是好人家,不许去骚扰。
他甚至还亲手给那位老醋贩的家门口挂上了第一盏红灯笼,意思就是:我黄巢说到做到。
![]()
打那以后,红灯笼就不只是晚上照明用的了,它成了“保平安”和“有盼头”的标志。
黄巢的军队跟老百姓的心,就这么通过一盏盏红灯笼连在了一起。
后来的仗打起来,这红灯笼就跟野火似的,点亮了无数老百姓的家门口,也点燃了他们对太平日子的那点儿盼望。
![]()
黄巢这人,心里明白,想让老百姓真心地跟着你,光说大道理可不行,得从小事儿上把对百姓的关心给做出来。
就拿公元879年来说吧,他带着兵在中原一带打仗,可也没忘了打听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咋样。
那会儿临近端午节,他派了一小队人马去蒙城侦察和找补给。
黄巢特意派了个谋士,乔装打扮成个道士,混到老百姓里头去探听口风。
![]()
这个“道士”在城外头,遇见了一个挺特别的妇人。
逃难的人群里,这妇人抱着大的孩子,却让小的孩子自己走路。
小男孩走得磕磕绊绊的,膝盖都擦破了,可还在那儿咬牙跟着。
这情景有点反常,“道士”看了觉得奇怪,就上前去问了问。
![]()
妇人说的话,听得人心里一动:“怀里抱的是我哥哥的孩子,地上的才是我亲生的。
我哥哥嫂子都在打仗的时候没了,我不能再让大的孩子跟着受苦了。”
这种不分亲疏的仁义劲儿,让“道士”心里触动不小。
他一下就明白了,这不就是黄巢的军队想保护的好人吗?
![]()
第二天早上,“道士”就拿了一把新艾草,来到妇人住的地方,语重心长地跟她说:“明天我们的队伍就要进城了,你把这艾草插在门前,就能躲过这场兵灾。”
妇人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照着做了。
果不其然,黄巢的军队进城以后,只要是门口插着艾草的人家,士兵们都绕着走。
那妇人和孩子,也就这么安安稳稳地避过了灾祸。
![]()
艾草这东西,自从周武王那会儿,有个叫萧艾的名医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就在老百姓中间传开了,一直都是驱邪避病的好东西。
黄巢把艾草和军队纪律结合起来,不光是利用了它在老百姓心里的那个传统地位,更是告诉大家,我们的队伍是尊重生命,保护好人的。
这事儿一传开,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就又多了层“躲灾避祸”和“求平安”的意思,一直传到了今天。
![]()
到了公元880年12月,黄巢带着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长安城。
他在那儿建了个“大齐”的政权,自称“天补皇帝”。
这个原来做盐商的,写诗也挺有两把刷子的农民领袖,在长安推行了些减轻老百姓负担、救济穷人的政策,也确实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他没忘了自己之前那套“得民心”的招数,还积极地推广插艾草和挂红灯笼的习俗。
![]()
每逢过年过节,黄巢都会亲自跑到老百姓家里,送艾草,送灯笼,就是想把和百姓的关系搞好,让大家知道他是个“和老百姓一条心”的领导。
可话说回来,农民自己搞政权,毕竟有它的局限性,再加上唐朝那些没被打散的兵马又反扑过来,这场农民起义,最后注定是要以悲剧收场。
到了公元883年,唐朝的朱全忠和沙陀族的李克用联手,把长安城给反攻了回来,黄巢只好带着兵撤退。
第二年,在山东濮州,那个曾经威风八面的黄巢,最后被团团围住,拔刀自刎,那年他才五十四岁。
![]()
他建立的那个“大齐”政权,就像昙花一现,很快就没了。
黄巢的起义虽然最后没能成功,可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印子,那可不是说没就没的。
他那些关心老百姓,体恤民情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那些在战火里头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习俗——像端午节插艾草,正月里挂红灯笼,也没跟着黄巢政权的倒台而消失,反倒是被赋予了更深的意思,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
直到现在,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门口挂艾草,不光是为了驱邪避病,更是默默地在纪念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是在祈求生命能有希望。
而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高高挂起的红灯笼,那里面装的,都是老百姓对好日子的盼望。
它也好像在告诉后人,这乱世之中,一盏灯,一把草,都能成为老百姓心里头的那个念想,也成了某个英雄的标记。
黄巢当年做下的那些选择,最后超出了他个人的成败得失,变成了中华民族文化长河里头,那盏永远亮着的乱世孤灯。
![]()
那黄巢当年在浑城,自己一个人悄悄摸摸地进了城,结果碰上了唐兵巡逻,躲进了老醋贩的醋缸子里,后来又给老百姓定了个规矩,挂红灯笼的家里头不能碰。
你说他到底是真的想爱护百姓,还是想给自己拉拢人心,这事儿直到现在,也没个定论。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著)
《旧唐书·黄巢传》(后晋·刘昫 等著)
《唐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编)
《中国民间风俗史》(王安黎 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