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吃惊,当你看见
一朵玫瑰在家宅的废墟中
昂首挺立:
这就是我们活下来的方式。 ”
![]()
当加沙的天空被炮火染成灰色,倒塌的房屋掩埋了日常,饥饿与恐惧笼罩着这片土地时,90后青年诗人莫萨布·阿布·托哈没有沉默,他让文字成为穿越硝烟的“见证者”。字里没有空洞的呐喊,只有真实的生命细节:无人机的轰鸣旁,飘着茶香,家园成废墟后,有人种下草莓,一朵从瓦砾中昂首的玫瑰,更是直抵人心——那是战火中不向命运低头的生命象征,是“我们活下来的方式”最鲜活的注脚。
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媒体人周轶君、当代诗人西川,以及本书译者李琬,带领我们走进托哈的书写,将目光投向加沙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共同探索诗歌与美之于苦难和生命的意义。
我们将从“苦难共情”“生命尊严”“文学力量”多维度出发,带读者看见加沙战火里的真实日常。传递“废墟插花”中的尊严和坚守,启示读者:远方苦难并非与己无关,生命韧性和文学见证力能唤醒对人性微光的珍视。阅读也是一种在场。如果我们无法改变什么,至少可以选择不转身离开。
通过本次分享会,读者将与周轶君、西川、译者李琬一同走进这些诗句。带领我们重新审视文学、苦难与生命的关系。它们不只是文字,更是加沙民众的真实呼吸——有哭泣,更有坚守。让我们借这“见证之诗”,听见远方的“生命之歌”,看见炮火背后永不熄灭的生的希望。
![]()
[巴勒斯坦] 莫萨布·阿布·托哈|著
李琬|译
未读·文艺家|出品
嘉 宾 介 绍
![]()
周 轶 君
纪录片导演、写作者。曾是新华社常驻巴勒斯坦加沙地带记者、凤凰卫视国际新闻观察员。她的报道涵盖中东及世界热点地区战争及社会变革,著有《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导演纪录片《他乡的童年》等、文化类谈话节目《第一人称复数》。
![]()
西 川
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各类著作约三十部。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中国书业年度评选.年度作者奖(2018)、春风诗歌奖(2024)、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瑞典马丁松玄蝉诗歌奖(2018)等。其诗歌和随笔被收入多种选本并被广泛译介,发表于约三十个国家的报纸杂志。纽约新方向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由Lucas Klein翻译的《蚊子志:西川诗选》,该书入围2013年度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并获美国文学翻译家协会卢西恩.斯泰克亚洲翻译奖。其第二本新方向诗集《开花及其他诗篇》2022年出版,获《纽约时报》推荐。2024年 美国《麦克斯维尼》(McSweeney's) 网刊评价西川为“最重要的在世诗人之一”(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alive)。
活 动 主 持 人
![]()
李 琬
嘉宾、主持,《玫瑰朝上》译者。1991年生于湖北武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写作诗歌、散文和评论。著有诗集《他们改变我的名字》、散文集《山川面目》《咔嗒》。译作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集《穿过一无所有的空气》、莫萨布·阿布·托哈诗集《玫瑰朝上:来自加沙的诗》、理查德·弗兰纳根小说《幻梦中涌动的海》等。 曾获拾壹月诗歌奖、扬子江青年诗人奖、南方诗歌奖·青年诗人奖。评论发表于《文艺争鸣》《上海文化》《澎湃新闻·上海书评》等刊物和媒体。
我们诚挚邀请每一位对文学、苦难与生命感兴趣的读者参加《废墟中的玫瑰——见证之诗,生命之歌,与远方的人们》阅读分享会。这场分享会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苦难中的生命韧性的窗口,让你在书中感受生命的珍贵与力量。
快来参与,废墟中的玫瑰——见证之诗,生命之歌,与远方的人们!
![]()
废墟中的玫瑰——见证之诗,生命之歌,与远方的人们
活动时间:2025年11月22日(周六14:00-16:00)
活动地点:浦东图书馆陆家嘴分馆·融书房(浦城路150号3楼)
分享嘉宾:周轶君、西川
活动对象:全年龄
活动人数:90人
活动费用:免费
参与方式:线上预约报名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