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 暂无相关信息,十五运会开幕式圣火传递
![]()
16岁登顶,后来者难及的“完美一跳”
说到中国跳水,陈若琳这个名字往往会被第一时间点到。2008年北京奥运,她才16岁,就在女子10米台单双人两项连摘金牌。那会儿,中国队在这个项目上已经“等金”很多年,压力全顶在这个小姑娘身上。决赛最后一跳,她落后着,现场的气氛憋得人喘不过气。陈若琳深呼吸、起跳、入水,水花被她“钉”没了,裁判给出全场最高分,掌声像浪一样涌起来。那一刻,她不止是赢了比赛,更是把自己送进了传奇的轨道。
此后到2016年里约退役,她一共拿下5枚奥运金牌、21个世界冠军。这套成绩单,放在中国跳水的“梦之队”里,都能排在食物链顶端。
![]()
从体弱多病到全国少儿“三冠”,命运给了她一次“转弯”
1992年出生在江苏南通,小时候体弱多病,被家人送去学游泳强身。泳池边,教练一眼看中她的身条和专注,招她走上跳水路。2003年,全国少儿跳水赛,她直接收走三项冠军;第二年就进了国家队,这速度,像坐上了高铁。
很多人知道她的冠军,却不知道她的童年并不“顺风”。父母争吵、离异,她三岁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后来由舅父抚养长大。好在有爱兜底,小姑娘在陪伴里长大,也从那会儿起更懂“陪伴”的分量。这份体会,后来都被她带进了教练工作。
![]()
“名师带高徒”的双面镜:训练场“铁面”,场外“暖心”
退役后,陈若琳没离开跳水,她换了身份,继续守在池边。2021年,她以国际泳联裁判的身份在现场见证了全红婵破掉自己保持的奥运纪录。两个月后,她临危受命,成为全红婵的主管教练。从那天起,两人几乎形影不离,一位是跳台上的“天才少女”,一位是把细节扣到“龟毛”的冠军教练。
训练里,她是“严师”;休息时,她又是“陈姐”。有网友在巴黎赛场外拍到,她包里装着全红婵爱的小乌龟玩偶。这不是作秀,是她懂得小运动员在高压环境下需要一点柔软。到了巴黎,全红婵在她的带领下再次摘金,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三金王”。这条师徒线,像一根接力棒,把中国女子10米台的统治力一代一代往下传。
![]()
两件大事,双重加冕
今年7月,陈若琳正式入选国际游泳名人堂。这个殿堂自1965年设立以来,只接纳过21位中国运动员,门槛高得离谱。她能进去,靠的不是一两块金牌冲出来的热度,而是运动员+教练的双重贡献叠出来的分量。
更巧的是,最近十五运会开幕式上,陈若琳和马琳担任第一棒火炬手。十五运会是国内规格最高的大赛之一,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意义不一般。能当第一棒,含金量不言自明。这不只是荣耀,也是信任——是把中国跳水的旗帜人物推到台前,让她继续做“火”的起点。
![]()
她凭什么总能“破自己的天花板”
![]()
这两件事,对中国跳水意味着什么
一个是国际背书,一个是国内标杆。名人堂,说明她的影响力已经超出奖牌层面,进入“规则”和“话语权”的层次;十五运会第一棒,说明她在国内体育版图里的位置,是“起跑的人”。两件事叠在一起,相当于对她这条“运动员—教练—符号人物”路径的一次全面盖章。
![]()
从观众视角,我更在意的是“传承”这两个字。中国跳水强,靠的是体系,也离不开一个个能打、会带的关键人物。陈若琳把自己从“跳水女皇”打磨成“冠军教练”,这不是简单的职业转换,是把经验拆解、再组装,让下一代少走弯路,多稳一分。
还会有下一位“全红婵”吗
真心话,天赋可遇不可求,但体系能让天赋不被浪费。陈若琳的存在,就是体系里的“定盘星”。她的严,她的稳,她对“陪伴”的理解,都会在新一代小将身上留下痕迹。退役9年,她还在刷新自己的天花板,这本身就是给年轻人的一堂课:冠军不只挂在脖子上,也能“教”出来。
您怎么看?在您心中,陈若琳更像“跳水女皇”,还是“冠军教练”?对十五运会第一棒、名人堂入选这两件事,您的感受是哪一个更重?我更想听听您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