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鹏第七届科技日以“涌现”为主题,完成了对过往十余年创新征程以及前六届科技日探索的总结。
现场展示了包括第二代VLA大模型、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全新一代IRON人形机器人、汇天飞行汽车在内的四项科技成果。
上述两小段类似于新闻通稿的文字,在如今只要是一家车企必谈“AI”的现状下,其实是容易被忽略的。
![]()
然而,“时间”终于还是为小鹏这段发布赋予了“天人天语”的境界。
对于上述四项AI科技成果,小鹏给出了明确的量产计划,所有都将在2026年实现。
于是,小鹏的流量来了。
其中,会走猫步的IRON人形机器人因为受到了“里面藏了真人”质疑,更是高悬热榜不下。
面对质疑声浪,小鹏不得不在次日X9增程版预售发布会上,采取极端手段自证清白——现场剪开机器人的腿部外壳,展示内部复杂的机械结构和AI内核。
如此小鹏,还是一家造车公司吗?
先看看小鹏的四项科技发布,到底“牛”在什么地方?
VLA大模型之所以被冠以“第二代”,进阶的关键点在于,传统AI需先将视觉信息“翻译”成文字,再生成指令,导致反应延迟和信息损耗。
小鹏的新模型跳过翻译环节,像人类司机一样可以直接识别交警手势或预判行人轨迹。
![]()
2026年一季度量产上车的“小路NGP”功能,可以让复杂小路的自动驾驶接管里程提升13倍,“无导航辅助驾驶”可在全球任何道路开启。
由此,2026年量产的Robotaxi将不依赖昂贵的激光雷达和高精地图,仅凭纯视觉方案应对全球路况,车端算力达3000TOPS(全球最高)。
不仅如此,按照小鹏的双模式设计, Robotaxi既提供共享出行方案,也为私家车推出L4级智驾版本“Robo”,未来车辆可自主接送家人或赚取共享收入。
飞行汽车同样有两个版本,其中“陆地航母”订单超7000辆,量产工厂已试产;
另一个“A868”(商务飞行汽车)航程500公里,瞄准高端出行。
且落地场景已经确定,2026年与敦煌合作推出低空旅游线路。
看起来,上述三项业务都是一家科技型汽车公司的“正常业务”,唯独IRON人形机器人是一个例外。
然而,在小鹏看来,它不仅不是例外,而且还是必须。
![]()
小鹏用了一个核心概念,“物理AI”,即让机器理解并主动改变物理世界。完全且合理地囊括了全部四项。
直观来看,人形机器人IRON拥有仿生肌肉和柔性皮肤,手部22个自由度可拧瓶盖、抓握玻璃杯,全身82个自由度实现“猫步行走”。
IRON同样将在2026年完成量产,优先用于导览、工业巡检(已与宝钢合作),并搭载全固态电池解决续航痛点。
所以,毋需置疑,小鹏确实变了,由一家汽车公司,或者说一家科技出行公司变成了致力于成为“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
对此,何小鹏有自己的理解和规划。
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所有的核心战略其实是“技术同源”的。但小鹏的长板不是制造,而是AI。
于是,看似在做三件事(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其实是在做一件事:打造统一的“物理AI”技术栈,并将其装入三种不同的“躯壳”里。
![]()
比如,小鹏的机器人与汽车在AI软件上的复用率高达70%。
许多关键技术,如感知系统和域控制器,在机器人与汽车之间是相通的。
而小鹏发布的第二代VLA大模型是整个技术体系的“大脑中枢”。
因为它实现了从视觉信号到动作指令的端到端直接生成,使得AI能够更高效地理解和交互物理世界。
面对小鹏这份雄心勃勃的“物理AI”计划,确实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未来图景,关键是它还可望可及。
然而,总有些细节昭示着可能不一样的走向。
先谈“明线”,也就是那些摆在明面上,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的风险。
小鹏“全面开花”的科研计划有没有可能导致其陷入“贪多嚼不烂”的困境?
根据2024年初的数据,小鹏每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为35亿元。财报显示,2024年小鹏汽车的总研发费用约65亿元。
也就是说,仅仅一个自动驾驶领域的研发,占据了小鹏研发总费用的一半还多。
如此“押宝”自动驾驶,尽管凸显了战略重心,但也可能导致其它重要领域,如电池技术、传统车辆工程、用户体验设计等的资源相对不足。
![]()
另外,2025年小鹏计划全年研发费用为85亿元。
增加的研发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AI相关研发,包括提升云端计算能力,应用于AI自动驾驶训练和人机交互等方面。
“重心加剧偏移”的前提下,希望小鹏这辆车既能够跑得快,也能够行得稳。
另外,飞行汽车领域同样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赛道,并且其市场需求、法规完善度、基础设施配套都远未成熟。
在这一领域过早和过重的投入,很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无法带来实质性的营收回报,从而持续消耗公司的现金流。
再谈“暗线”,重点来自“会走猫步的IRON人形机器人”。
在科技日发布后,小鹏美股隔夜收盘下跌超3%。
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看到的是,在惨烈汽车价格战中,一家车企不在主业上坚守,却将宝贵现金流投入机器人这个公认的“烧钱无底洞”。
![]()
然而,当何小鹏的“澄清视频”在互联网发酵,证明“猫步”并非真人扮演后,第二天小鹏港股股价画风突变,在盘中一度下探后“直线拉升”,涨幅一度超过5%。
从暴跌3%到狂拉5%,这8%的巨大波动,暴露了市场对小鹏的核心分歧:这家公司到底是一个低毛利的硬件制造商,还是一家高估值的AI平台?
连一向敏锐的资本市场都迷糊了,可见小鹏战略转型的选择是否正确,其实是有争议的。这导致了资本目前的态度是,既爱也怕。
但底层逻辑还需要深挖。
“红衣教主”周鸿祎刚刚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对机器人的解读视频。
周鸿祎的观点是,未来三年,机器人将规模化走进家庭。其售价甚至比一辆二手车还便宜。
是的,目前人形机器人最被看好的两个场景是,工厂和家庭。
但是,与行业常规路径不同,小鹏对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做出了反大众化认知的选择。
![]()
何小鹏坦言,让机器人进工厂“拧螺丝”,目前是笔亏本买卖。
而那款拥有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虽然技术先进,但制造成本“极高”。
何小鹏的话绝对没有错,如果用那一台走猫步的机器人去拧螺丝,就如同用库里那一双投三分的手去地摊上套圈。
所以,何小鹏给出了两个关键答案:机器人将优先进入商业服务领域,如导览、导购、导巡等场景,并已与宝钢集团达成合作,探索在巡检等复杂工业领域的应用。
事实上,小鹏机器人一旦回避了最普遍的应用场景,也就意味着同时也掉进了战略意义大于短期商业回报的深坑里。
回归现实,小鹏目前还是一家不能盈利的汽车公司。
而小鹏近年来还在更多依赖MONA M03和P7+ 等价格更具竞争力的车型“回血”。
![]()
或许,在我们看来,小鹏需要在敢于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聚焦主营业务之间,找到一个更精准的平衡点。
但在AI的浪潮中,小鹏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家汽车公司,它正在为重新定义出行与智能的边界而努力。
既然如此,小鹏的未来就不被我辈闲杂人等所定义。
如果将小鹏比做一个喝了点小酒的人,此刻“微醺”就是他最好的状态。
既保持了基本的清醒,又比平日里的胆量大了不少。
正如歌里所唱,“在半梦半醒之间,我们越过时空相见”。
小鹏,2026年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