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强硬核科创巅峰对决,机器人领域、新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技术集中亮相……11月12日至14日,由“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指导,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办的2025“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漕河泾会议中心举办,决赛现场,一系列前沿领域的创新技术吸引专业评委的关注,硬科技创业者们向记者讲述他们创新背后的坚持与梦想……
上海交通大学窦红静教授以“基于人工血小板的急救医疗技术及产品”这一项目在团队组入围总决赛,她表示,传统的止血材料和技术路线存在国产化程度低、技术同质化、不适配伤口等问题,“我们的人工血小板纱布,能够适配伤口,已经实现公斤级制备,能在三秒内实现体外凝血,可以说性能更好、价格更低。”
![]()
除纱布类产品外,她的团队还同步研发了止血贴片、液体创可贴、血管栓塞剂等一系列创新产品,相关产品正处于后续报证阶段。她表示,这离不开团队雄厚的技术实力:不仅拥有国内外顶尖的“人工细胞”领域专家加持,还获得了临床医师群体及产业界的多方支持,为产品落地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做的不是国产替代,而是全球领先的摄像头化激光雷达。”灵明光子创始人臧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团队将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深度融合,使产品在体积、成本和成像精度上实现突破,可广泛应用于车载、无人机等领域。
“许多行业都在‘卷’价格,我们选择‘卷’创新。”臧凯坦言,创业初期曾面临诸多质疑,“有人说我们太理想化,但我相信信仰、团队与‘事在人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走得很远。”他坦言,“创·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在这里,他们对未来的愿景能够得到更多聪明的大脑的认同,以及得到更多业界的关注。
![]()
“我们不只是做地面站,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一个技术平台。”廖周曾是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一员,如今他带领一支“老兄弟”团队,专注于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系统产业化项目的研发。
“随着我国通讯产业的快速发展,卫星数据量越来越多,大容量高速率的数据传输成为技术关键,微波传输几个月才能传完的数据,激光通信一两分钟就能完成。”廖周说,他的团队由多位在光电领域深耕20年的技术骨干组成,致力于解决关键工程技术,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
“我花了3年时间把产业链做通,又花了2年建立团队,创业过程很艰难,但团队成员一致认为我们做的是值得坚持的有前途有意义的事业!”廖周说,他们的目标不仅是实现星地激光通信的商业化,更希望以该技术为锚点,孵化打造一个“硬科技技术平台”,为我国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和应用服务贡献力量。
![]()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评审团现场抛出“刀刃向内”的关键提问,直指项目技术壁垒、市场拓展路径、商业化落地可行性等核心痛点,助力参赛企业快速锚定短板、明晰发展方向。
自今年5月启动全球招募以来,7380个参赛项目历经层层遴选,50个优质项目脱颖而出晋级总决赛展开巅峰对决,评选出本届大赛一二三等奖。项目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前沿赛道,集中彰显大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
![]()
记者注意到,本届大赛,参赛项目“早、小、硬”的特色愈发凸显。数据显示,参赛企业平均成立年限较往年下降近4年,企业高管、高学历创业人群占比达40%,年轻化趋势显著。赛事政策与奖项设计更向早期初创科技项目引导,总决赛中初创团队、初创企业与成长企业的比例为2:2:1,让更多“小而美”的硬科技项目站上顶级展示舞台。
本届大赛非上海辖内项目占比首次突破60%,充分凸显赛事对长三角、全国乃至海外创业先锋力量的强大磁吸能力,为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型初创企业最佳首选地”注入强劲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