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告 | 点击查看
有色金属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其采矿、选矿、冶炼等全链条物流具有环境复杂、物料多样、效率与安全要求高等特点,且整体物流智能化水平仍然较低。本文从智能物流技术赋能行业发展的视角,系统梳理了“采、选、冶”各环节的核心物流场景,结合智能调度、无人化装备、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案例,提出分阶段推进物流智能化升级路径,并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曹志杰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高端制造、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域,其产业链涵盖采矿、选矿、冶炼、加工等环节,具有流程长、附加值高、物料流转复杂等特征。近年来,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陆续发布,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加速升级,如今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期。
物流是连接有色金属产业链各环节的“血脉”,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与安全管理。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物流成本占有色金属企业总运营成本的15%~25%,部分矿山企业甚至超过30%。更重要的是,“采、选、冶”全链条仍以传统物流模式为主,对行业发展形成制约,如在采矿环节,面临井下环境恶劣导致的运输效率低问题;在选矿环节,存在精矿存储混乱导致的分选滞后问题;在冶炼环节,受限于原料配送误差影响产品质量稳定性。
实现由传统物流向数智化物流的升级,成为有色金属行业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选择与关键路径。因此,本文将聚焦“采、选、冶”全链条,探索智能物流技术的落地应用与实践经验,希望能为全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有色矿冶行业物流特点
有色矿冶行业的产业链特性为:原料价值高、运输损耗敏感、高危高温场景多、半成品和成品重量大、生产不能停顿、环保压力大等,这使其物流运作需要满足诸多独特性要求。
1.采矿环节:环境约束强,运输强度大
采矿分为井下与露天两种模式。井下采矿需在狭窄、多尘、高湿的空间内完成矿石从掌子面到井底车场的转运,物料运输依赖轨道机车或胶轮车,路径固定但调度难度大;露天采矿则面临剥离物与矿石的分运需求,大型矿用卡车需频繁往返于采场与破碎站,单日运输量可达数万吨,且受极端天气影响显著。
2.选矿环节:物料差异化大,存储要求高
选矿是将原矿加工为高品位精矿的关键环节,涉及原矿破碎、球磨、浮选等流程。原矿需按品位、粒度分级运输至不同分选线,避免混装导致的分选效率下降;浮选后的精矿需在低湿度环境下存储,防止氧化变质,且需根据冶炼计划动态调整库存,多采用长距离皮带输送机、管式输送机进行输送到精矿仓存储,再由抓斗起重机进行配料投料。
3. 冶炼环节:流程刚性强,配送精度要求高。
冶炼环节对原料供给的“准时、定量、精准”要求极高,是否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原料供给,会直接影响冶炼产品的纯度和品质。例如,对于铜火法冶炼,转炉冶炼需按比例连续加入铜精矿与熔剂,若配送延迟或配比误差超过5%,可能导致炉温波动,影响粗铜纯度;电解后的铝、铜、锌、铅、镍等成品,需避免磕碰,对转运设备的稳定性要求严苛。
有色矿冶行业物流痛点
长期以来,有色金属行业在物流环节存在着高度依赖人工、自动化程度低、信息系统建设不足等问题,成为发展中的重要阻碍。
1.人工依赖高,运行效率低下
人工调度依赖经验判断,易导致运输路径重复、设备空载率高。在采选环节,某铅锌矿统计显示,传统井下矿车空载率达35%,选矿厂原料等待时间占生产周期的20%;在冶炼环节,成品和半成品的转运,多依赖人工天车、人工叉车、平板货车,交叉往复作业;某些企业的人工成本占物流总费用的40%以上,且设备维护依赖事后检修,年均停机损失超千万元。
2.存在“信息孤岛”,使生产环节脱节
有色矿冶行业的信息化投入往往“重生产、轻物流”,在“采、选、冶”全产业链中,物流环节的数据割裂、库存周转率低与“信息孤岛”现象是制约行业效率提升的核心痛点,三者相互影响并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着智慧物流体系的构建。企业更关注采矿设备、冶炼炉等核心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对物流环节的信息系统建设投入不足,部分中小企业仍依赖Excel表格管理物流数据;跨部门协同机制缺失,采场、选厂、冶炼厂分属不同部门或不同子公司,存在“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的物流协同组织与考核机制。
3.能耗、污染、安全等阻碍智能物流发展
有色矿冶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领域,采矿、冶炼等环节需消耗大量电力、燃油等能源,而智能物流核心设备的运行与维护也需要一定能源的支撑。例如,冶炼车间温度常达60℃以上,智能物流设备如使用常规电池,会使其续航能力下降30%以上,需定制耐高温电池,从而显著增加设备成本,企业投入意愿会大幅降低。
有色矿冶行业的污染主要表现为粉尘、腐蚀性气体、重金属污染等,这些污染直接影响着智能物流设备的稳定性与寿命,成为其落地的核心阻碍,比如冶炼环节的二氧化硫、氟化氢等腐蚀性气体,会加速AGV、智能料仓的金属部件锈蚀,使设备故障率提升40%~60%,维护周期从常规的3个月缩短至1个月,维护成本增加2~3倍。
此外,有色矿冶行业的作业环境存在多重安全隐患,如矿山井下可能发生坍塌、瓦斯泄漏,冶炼车间面临高温烫伤、爆炸风险,这些风险对智能物流设备的可靠性、抗风险能力也提出极致要求。若发生安全事故,如井下透水、冶炼炉喷溅等,可能会造成智能物流设备损毁,其搭载的传感器、数据传输模块也可能因事故中断运行,导致物流链路瘫痪。
能耗、污染、安全问题会增加技术适配难度、抬高实施成本、降低设备可靠性,从而影响智能物流在有色矿冶行业的落地与推广。为破解这些阻碍,需针对性研发耐能耗、抗污染、高安全的定制化智能物流装备与技术,同时结合绿色能源替代、污染治理升级等手段,为智能物流创造适配的行业环境。
有色矿冶行业的智能物流解决方案
1.采矿的智能物流方案
矿山环节物流以“原矿开采-破碎-分选-短途转运”为核心,需解决环境复杂(井下/露天)、物料量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核心方案聚焦自动化转运与精准调度,关键物流场景有井下原矿从掌子面到井底车场的转运、露天矿剥离物与矿石的分运及短途运输。
相关的核心技术与解决方案如下:
(1)无人驾驶与智能调度系统
某露天矿应用L4级自动驾驶矿用卡车,通过激光雷达、5G 车路协同实现自动避障与路径优化,减少人工操作;井下采用无人驾驶胶轮车,基于SLAM地图自主行驶,解决井下空间狭窄、视线差的问题。搭配物联网调度平台,实时采集车辆位置、载重数据,动态匹配“采场-破碎站-选矿厂”运输需求,提升运输效率20%以上。在某露天煤矿,全新一代露天矿无人驾驶运输解决方案,可在超大规模全矿实现有人+无人矿卡的混编、混行调度。无人矿卡和调度界面如图1所示。
![]()
图1 无人矿卡及调度界面
针对地下矿山,特别是为满足大水、高岩爆、高海拔的特殊矿山的运输要求,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恩菲”)自主研发了无人驾驶有轨电车专利产品,成为国内唯一掌握无人驾驶电机车双机牵引、双机联动技术的单位。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冬瓜山铜矿、云南黄金集团红牛铜矿、赞比亚中色非洲矿业谦比希主西矿体等国内外地下矿山项目,有效帮助客户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解决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无人驾驶有轨电车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
![]()
图2 无人驾驶有轨电车应用场景
(2)自动化仓库与分选协同系统
采矿厂设置智能立体料仓,通过料位传感器、X射线品位检测仪实现原矿分级存储与自动分配;精矿存储区配备AGV,结合WMS软件完成精矿从料仓到运输车辆的自动化装车,减少人工接触与错配风险。
(3)井下辅助物料自动化配送
在井底车场设置防爆型智能仓库,通过堆垛机与RGV/AGV实现炸药、支护材料等高危物料的自动化存取,按作业面需求精准配送,降低人工进入高风险区域的频率。
2. 选矿厂的智能物流方案
在有色矿冶行业的选矿环节,智能物流系统是连接“矿石进场”到“精矿出厂”全过程、实现降本增效和智能化的关键纽带。选矿环节的智能物流需求场景可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1)原料入场与仓储管理环节
传统人工取样和汽车衡计量存在效率低、易出错,甚至有舞弊风险,如“压磅”“放水”,矿石成分不清,影响后续配矿。通过无人值守汽车衡实现物料入场的智能检斤;通过自动取样机在卸车前或输送过程中,通过机械臂或采样头进行自动、随机、深度取样,样品自动封装并贴码,送化验室,结果与该批次矿石信息绑定,确保样品代表性和追溯性。机械臂取样环节,如图3所示。
![]()
图3 货车机械臂取样场景
(2)散料卸料与存储优化
针对矿石、矿粉等散料,需通过智能设备,如自动卸料装置,实现高效卸料,并结合智能仓储系统优化存储布局,提升空间利用率。
(3)智能配药和输送
在选矿环节,药剂的配比、加药、投药环节,需要通过机械臂、桁架机械手、输送机、AGV叉车、立体仓库等实现智能配药输送系统。目前业内某选矿厂已经实现该种场景应用,通过自动卸车,智能输送,机械手自动码垛、拆垛、药袋分离、链式输送机和皮带运输机进行投送,自动完成各类药剂智能化仓储及精准稀释和药剂配送。某选矿厂的智能配药系统,如图4所示。
![]()
图4 选矿厂智能配药系统
(4)精矿仓智能装车配送
车辆到位后,系统自动识别车型和任务,控制装车溜槽或包装机进行定量装载,超差自动报警,并与计量系统联动,实现无人化装车。
3. 冶炼厂的智能物流方案
冶炼环节物流以“精矿入炉-辅料供给-成品转运”为核心,需满足高温、高精度、连续生产需求,核心方案聚焦柔性配送与全流程追溯;关键物流场景有精矿从料场到焙烧炉、转炉的定量运输,以及焦炭、熔剂等辅料按冶炼工艺的定时、定量配送,浇铸和电解后成品的无损转运和存储装车。
相关的核心技术与解决方案如下:
(1)AGV柔性配送系统
采用激光导航或磁导航的AGV,与MES实时对接,按冶炼炉生产节奏,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精准配送原料与辅料。AGV适配高温环境,可在60℃以上车间持续作业,使配送准时率提升至98%以上,避免生产断档。
(2)数字孪生物流仿真平台
构建冶炼车间物流数字孪生模型,模拟AGV行驶路径、料仓库存变化、设备负载等场景,通过仿真优化运输路线,避开高温区域、减少交叉等待,降低设备损耗,可提升运输效率15%~20%。数字孪生系统不仅可提高有色金属工厂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还能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基础。通过以上功能的实现,工厂能够实现更高效、更安全、更环保的生产,同时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数字孪生场景界面图,如图5所示。
![]()
图5 有色冶金数字孪生界面
(3)成品智能转运系统
冶炼厂的半成品、成品目前多采用机械臂、桁架、RGV、智能起重机、智能立体仓库等解决方案实现转运、存储和装车。在铜冶炼行业,由中国恩菲承接的广西金川阳极板、阴极铜智能转运项目和智能渣缓冷项目自投用以来,不仅使业主的人工成本大幅降低,并显著提高转运智能化程度。阳极板和阴极铜转运设备应用场景,如图6所示,智能渣缓冷场景如图7所示。
![]()
图6 阳极板、阴极铜转运和装车
![]()
图7 铜冶炼智能渣缓冷场
(4)智能立体仓库
有色矿冶行业的原材料、备品备件、半成品、成品等都可通过智能立体仓库进行存储,除需借助托盘、货箱等传统载具外,有色金属半成品垛、成品垛还可直接存储在牛腿式或者非标设计的梳齿式货架上,以减少载具和出入库载具倒运产生的成本。例如,在云锡铜业的阴极铜立体仓库、铜陵有色的阳极板立体仓库、中国铝业的吨包立体仓库中,都通过类似解决方案使各使用单位收益,以更少的地面空间,可以获得更多的立体存储空间。此外,还可以根据成品垛的特性,采用智能起重机对货物进行地面无托盘、无货架叠放存储。中国恩菲承接云南锡业公司的锡垛产品存储和装车,驰宏综合利用公司电铅垛智能转运项目,如图8、图9所示。
![]()
图8 锡垛智能平面仓库
![]()
图9 电铅垛智能转运项目
实施路径与方法
对于有色金属行业的物流智能化转型,各企业需积极拥抱变革,并从思维转变、顶层设计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落地推进。
1.思维转变
打破传统认知,树立“物流智能化是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并实现以下观念转变:
从“物流是辅助环节”向“物流是产业链协同核心”转变:认识到物流效率直接影响采、选、冶全链条的成本与响应速度,将智能物流纳入企业战略规划,而非单纯的技术升级项目。
从“局部自动化”向“系统智能化”转变:避免仅在单一环节,如选矿厂仓储,推行自动化,而是以全链路协同为目标,强调物流与生产、销售环节的深度融合,如采矿运输与选矿需求的动态匹配。
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依托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用数据决策替代人工经验,例如通过历史运输数据优化矿车调度路径,通过库存数据预测精矿补给周期。
2.顶层设计
构建“全链条协同”的战略框架,明确目标与路径。明确智能物流的核心目标,规划“分阶段实施路径”。
结合企业规模与业务特点,按“试点-推广-全链协同”三步走:一是试点阶段:选择典型场景,如矿山井下运输、冶炼厂辅料配送,验证技术可行性;二是推广阶段:将试点经验复制到同类场景,实现单一环节智能化全覆盖;三是全链协同阶段:打通采、选、冶数据壁垒,实现跨环节物流调度,如采矿产量数据联动选矿仓储计划、选矿精矿库存联动冶炼生产节奏。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成立由生产、物流、IT、安全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小组,避免因部门壁垒导致的智能物流系统与生产需求脱节。
3.技术融合创新
有色矿冶物流场景的特殊性,如井下防爆、冶炼高温、矿山粉尘、冶炼厂高腐蚀环境,倒逼智能物流硬件设备从“通用型”向“定制化”创新,形成一批行业专属技术装备:
(1)硬件层,所选用的设备必须要防爆、抗冲击、耐高温、防腐蚀,与自主导航、柔性搬运进行融合。无人驾驶车辆及AGV、RGV、桁架、起重机等都要有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能因为设备故障造成产线停运;需要预留原有人工叉车、人工天车应急搬运的通道。
(2)软件层,通过“物联网+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打破设备、环节、系统间的壁垒,实现物流全流程的智能决策与动态优化;跨技术协同,绿色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耦合,响应“双碳”政策,将智能物流技术与绿色低碳技术融合,实现“效率提升+减排降碳”双重目标。在物流设备应用过程中,采用AI模型算法、图像识别等提高辨识准确性;采用新能源电池等为物流设备供电,采用矿山和冶炼厂厂房空旷区域增加太阳能光伏板发电,实现绿色能源充电桩,使运输能耗可以大幅下降。
有色矿业行业智能物流的技术创新与融合,本质是通过“硬件定制化适应场景、软件融合打通数据、跨技术协同实现绿色”,最终解决效率、安全和绿色的三大核心问题。
有色矿冶行业智能物流未来趋势展望
在全球产业升级与科技变革浪潮下,有色矿冶行业正处于深度转型的关键期。智能物流作为推动行业降本增效、绿色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未来将重塑行业格局,在效率提升、绿色转型、技术融合等维度展现出巨大潜力。
1.智能化与自主化深度演进
有色矿冶智能物流已在部分环节实现自动化,如矿山的无人驾驶矿车、冶炼厂的AGV物料配送,通过AI智能加持,未来将向“自主智能”全面进阶。数字孪生与元宇宙技术的融合,将构建出1:1高仿真的物流虚拟环境。企业能在虚拟空间中提前模拟物流方案的实施效果,如测试新的运输路线、仓储布局调整等,大幅降低线下试错成本。人工智能算法将具备自主学习与进化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的物流场景,如矿山地质条件变化、冶炼工艺调整,算法可实时分析海量数据,自动优化决策策略。例如,智能仓储系统能根据物料的出入库频率、存储期限等因素,自主调整存储布局,从而有助于库存周转率大幅提升。
2.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主导
在“双碳”目标的刚性约束下,绿色物流将成为有色矿冶行业的必然选择。新能源装备在物流环节的应用将全面铺开,露天矿用卡车、厂区转运车辆将加速向氢燃料电池或锂电驱动转型。配合智能能量管理系统,通过AI算法精准预测能耗、优化充电/加氢计划,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预计到2030年,行业物流环节的碳排放有望降低60%以上。智能物流将深度融入循环经济体系,尾矿、废渣等废弃物的智能转运与回收利用将成为常态;智能管道输送系统实时监测尾矿成分,动态调整输送策略,提高资源回收率;冶炼废渣通过AGV自动分拣至不同回收线,实现固废资源化利用最大化,助力行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
3.跨界技术融合与创新应用拓展
智能物流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物流技术范畴,而是与更多新兴技术跨界融合。5G与边缘计算技术的结合,将实现物流设备的实时、低延迟通信与本地数据处理,提升设备的响应速度与运行稳定性。例如,矿山井下的无人驾驶车辆通过5G与边缘计算,可在毫秒级内对突发状况做出反应,使运输安全性大幅提升。
此外,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也将为智能物流带来创新应用。如利用生物传感器监测物料的品质变化,通过纳米材料提升物流设备的耐磨、耐腐蚀性能,进一步拓展智能物流的技术边界,为有色矿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矿山、冶炼厂的智能仓库旁部署金属3D打印设备,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设备备件损耗数据,如矿车轴承、炉窑喷嘴等,当库存低于阈值时,自动启动3D打印。
“采、选、冶”全流程仿真优化,构建“矿山-选矿厂-冶炼厂”的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映射矿车运输、料仓库存、AGV 配送等物理状态。通过仿真模拟不同生产计划下的物流负载,提前优化调度方案。
这些跨界融合与创新应用,本质上是通过“技术嫁接”破解有色矿冶物流的场景限制: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协同与可信”问题,先进制造技术提升“柔性与效率”,新能源技术推动“绿色与可持续”,前沿交叉技术突破“感知与耐用”瓶颈。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这些创新将从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推动有色矿冶智能物流进入“全域自主、全域绿色、全域协同”的新阶段。
总结
有色矿冶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正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协同,智能物流作为连接“采、选、冶”全流程的核心纽带,已成为破解高成本、低效率、安全环保难题的关键引擎。本文通过剖析矿山无人驾驶、选矿智能仓储、冶炼柔性配送等场景的落地实践,验证了“顶层设计引领-技术创新驱动-全链数据贯通”路径的可行性。
未来,随着AI自主决策、绿色能源替代、跨界技术融合的深度演进,智能物流将推动行业向“安全零事故、能效最大化、资源循环化”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跃迁。企业需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一方面,借鉴钢铁、化工等行业成熟经验,分阶段推进最小单元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克高温耐腐设备、全链数字孪生等技术瓶颈。唯有将智能物流纳入战略核心,方能在全球资源竞争新格局中构筑可持续竞争力。
———— 物流技术与应用融媒 ————
编辑、排版:王茜
本文内容源自,有删改。
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广告宣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